Menu
05239_A001

  • 曾培堯/Tseng Pei-yao
  • 生命694/Life 694
  • 油畫
  • 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 116.7 x 364 cm (116.7 x 91 cm x 4)
  • 1969
  • No. 05239

作品賞析

曾培堯出生於1927年的臺南,時值日本統治下臺灣轉向現代化的昭和二年,恰巧也是臺灣首度舉辦官方美展,即臺灣教育會開辦「臺灣美術展覽會」的首屆,開啟臺灣美術轉向西化的風潮。曾培堯就讀臺灣公立臺南州港公學校(今臺南市中西區協進國民小學)時,於臺南大天后宮見一位日本畫家現地寫生,因而開啟對藝術的興趣。歷經戰火波及,求學之路並不順遂,為顧及生活現實所需,先在臺糖龍巖糖廠、後轉調臺糖農業工程處,任職會計工作直至退休。歷程中,其對藝術的熱愛持續增長、無稍見減損,工作之餘四處寫生,進入顏水龍於臺南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的美術教室學習。1952年郭柏川創立「臺南美術研究會」,曾培堯於1954年入會並擔任總幹事長達三十餘年。1955年起畫風有巨大轉變,風格從具象轉向抽象,畫作關懷由外在轉向內在,由形象描繪轉向心象抒發。

1960年起則結識藝術評論家顧獻樑(1914-1979),修習其所開設之中外美術史相關課程,兩人亦師亦友、密切往來,曾培堯此時亦開始透過藝術創作進行「生命」議題的一連串探詢,關懷作為一個存於自然天地的人,其最普遍也是最本質的各項問題,從此開啟了「生命系列」。

曾培堯曾在〈創作自述〉將自己的藝術生涯分為四個時期:
(一)素描及寫實時期(1945-1952)
(二)主觀表現具象時期(1953-1954)
(三)抽象表現時期(1955-1961)
(四)生命連作時期(1962-1991)
而最後階段的「生命連作時期」又可再分為七個階段:
(一)「探索生命根源」(1962-1964)
(二)「追求生命繁殖與連鎖」(1965-1966)
(三)「邁進生命永恆」(1967-1968)
(四)「高唱生命謳歌」(1969-1972)
(五)「自然、神性、人性和生命的虛實」(1973-1978)
(六)「宇宙、神靈、愛慾與生命統合」(1979-1986)
(七)「生命本質與重生」(1987-1991)

本作〈生命694〉(1969),即屬於「高唱生命謳歌」階段。畫面中出現大量「帶有人類意象和神祕的生命原形記號」,這個記號是省略了五官細節,沒有面目,被簡化到僅存外形輪廓的人頭圖案。畫面中左右對稱鏡像的構圖,「生命原形」一個接續一個向左右發散出去,中央兩個相對稱映照的圓,內涵道家太極兩儀的符號,作為「生命原形」成形之地,實乃天地化育萬物之初始,這是曾培堯的宇宙觀,也是曾培堯對生命之源、乃至對自我生命的認知。(撰文|徐婉禎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藝術家小傳

出生臺南府城,1947年起先後跟隨臺灣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教授美術的顏水龍、郭柏川學習,1954年加入郭氏主導的「臺南美術研究會」,任常務理事,參與籌辦「自由美術協會」(1964)、「南部現代美術會」(1968)、「世代畫會」(1968)、「六合畫會」(1973),1972年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訪問,亦透過書寫發表藝術評論,推動南部現代美術的發展。曾參與何鐵華創辦「自由中國美展」(1957、1958)、「巴西聖保羅雙年展」(1963、1971)等展出。
在顏氏與郭氏的指導下,曾培堯建立了把握自然景物客觀性與堅實的素描基礎,1947-1952年間,因任職於位處雲林、所屬臺糖之龍岩糖廠會計,而有機會乘坐糖廠火車到嘉南平原各鄉鎮,並以素描描寫鄉村風景、古蹟建築與日常景色;1953年因遷居繁忙的臺南市區,這兩年的畫風走入「主觀表現的具象畫風時期」,將景物變形、放大、力求構圖平穩,物件造形脫離再現,轉以較粗的筆觸和深沉的色調傳達內心的主觀形象。1955至1961年間,除了延續前期的半具象形式,也以點、線、面和強烈的對比色構成抽象畫面,傳達內心的各種精神狀態,曾培堯曾自述畫風出現轉折是「因十年來對於形象真實的探索和物象內部真理的追求,我領悟到造形的真義,那是心眼所視的內面世界」。
1962年,曾培堯從美國黑人艾琳舞團的現代舞表演獲得啟發,開啟了長達三十年對生命主題的探索——「生命連作」系列(1962-1991),共七個階段:「探索生命根源時期」(1962-1964),以強烈色線、色塊組成黑色混沌體,以紅、黑、藍等對比色表現衝突、混亂的原始狀態;「追求生命繁殖與連鎖時期」(1965-1966),以無限循環的環狀構造為主體,在不斷增生、繁衍的輪迴下,構築了具規律性、連續性的宇宙狀態;「邁進生命永恆時期」(1967-1968),由中國的古瓷、古廟、民俗藝術帶來靈感,使用硬邊、放射性的幾何圖形構成畫作,其中「凸」型符號為此時開始出現的元素,曾氏將此符號視為「生命原型」;「高唱生命謳歌時期」(1969-1972),在對稱與秩序性的排列中,大量運用凸型符號,放射狀符號則象徵對生命的「敬」、「愛」和「光明」的謳歌;「自然、神性、人性和生命的虛實時期」(1973-1978),具有硬邊繪畫的特性,並融入中國民俗藝術與宗教信仰的符號;「宇宙、神靈、愛慾與生命統合時期」(1979-1986),將自然宇宙的現象歸為靈性,神性與人性歸為愛慾,靈、愛、慾構築出崇高理想的生命,畫作中除了將人像、神佛、裸女形象聚合,也融入水墨潑墨、暈染的特色,呈現宇宙間虛無飄渺的靈氣。在1987年自知罹患直腸癌至1991年病逝前,「生命本質與重生時期」呈現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的情感,以身常行慈、口常行慈等來超脫生死之謎,追求生命的本質與永恆。(整理|陳嬿晴)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