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05236_A001

  • 李光裕/Lee Kuang-yu
  • 思惟/Thinker
  • 雕塑
  • 銅/Bronze
  • 227x127x130cm
  • 2014
  • No. 05236

作品賞析

李光裕,1954年生於台灣,70年代中期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雕塑科後,負笈西班牙聖費南度皇家藝術學院及國立馬德里大學美術學院研習西方雕塑技法與理論,師承著名雕塑家托雷多。其早期作品風格主為「圓渾美學」的表現形式,以完整豐滿的形體,構築豐盈之氣的量感。然而,自2013年以後的創作,開始轉向「鏤空造型」與「片狀結構」的形構方式,開拓空間表現性的更多可能,創作手法也更趨多元,除了既定的石膏、黏土塑形,亦包含塑料片彎折、鐵片銲接、打洞等方式,在作品結構形塑的過程,則參考「立體主義」的創作手法,以解構再建構,對物體進行破壞與分解後,再重新組合成體。這樣的創作手法,一方面消解傳統雕塑的量感,一方面也開展雕塑三度空間呈現的可能性,其將雕塑的「面」轉化成「線」,以類似在空中揮筆成形的寫意技法來塑形。〈思惟〉即是這個階段的重要代表作品。不同於羅丹的〈沉思者〉的傳統古典寫實風格,〈思惟〉的創作靈感源自東方文化的「思惟彌勒像」。思惟者的身形只用簡單的兩三條線條刻畫,然而李光裕以簡潔且輕盈、舒緩又帶有勁道的線條轉折,勾勒思惟者專注且不容撼動的沉思神情。作品亦援用東方「有無相間」的創作內涵,以片狀結構建構虛實交替的空間造型,無論處於何處,思惟者都得以融入周遭空間,一如冥想靜思後如入無人之境,四周環境都融為己身的精神世界。作品〈思惟〉體現李光裕近十年多來創作從厚重量體轉至線條書寫性的藝術形式轉變,雕塑技法也更為簡約精練,一如他在創作自述所提及的「我的作品,以鐵片代替筆,在空白的空間中寫出形態。 一條很確定乾淨的線條,可以完結一生。」(撰文|杜綺文 策展人、采泥藝術國際推廣組經理)

藝術家小傳

出生於高雄市內惟,1975年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科畢業,1978年至1982年間,就讀於西班牙聖費爾南多皇家美術學院(Real Academia de Bellas Artes de San Fernando),師承著名雕塑家托雷多(Francisco Toledo),1983年再獲西班牙國立馬德里大學(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美術碩士學位。1984年返臺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2000年同時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2006年自教職退休,專事雕塑創作迄今。作品曾於西班牙、日本、美國等國家及國內多次展出,包括「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大型公共藝術作品亦散見臺灣各地。
李光裕早期的創作以西方藝術觀念為主,強調細膩的寫實手法和觀點,在簡化的造型中忠實傳達眼睛所見的客觀現象。回國後則重新審視自己與中國傳統美學的關係,投入古董、佛理、太極拳、氣功等學習,也孕育了新的創作方向,以寫意替代寫實手法來呈現作品題材的多元變化,並以局部造型替代整體形態作為創作取向。將中國書法、太極拳法中的線性美學,以及水墨技法等加以應用,而於多元材質的雕塑創作之中表現出類似筆墨濃淡、布局疏密、以虛抱實的巧妙搭配。此外,也關照作品與其所在公共環境之間的關係,重視作品在環境中的意義與價值。綜觀李光裕的創作,以西方技法為基底,深具東方的精神思維,又不失現代的形式趣味,在揉合東西方媒材、技法、哲思、師承及生活之中,創造出跨越東西方文化的造型語彙,豐富而多彩。(整理|陳美智)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