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陳云/Chen Yun
什麼都不重要的日子──系列/The Days We Care Nothing
綜合媒材
複合媒材/Mixed media
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2
No.
05420
作品賞析
〈什麼都不重要的日子──系列〉包含了幾個藝術家陳云在實踐中往復使用的表現元素與形式,包括紙紮人、棉被芯,以及類似日記但又不成篇章邏輯的書寫文字。我們也不應該忘記這些元素皆圍繞著「床」而展開。在以床為具體形像而開展的系列作品中,可閱讀到各種「對話關係」,特別是自我的對話。日記,也指向曾經的「在場」。寫下日記其實是為了再次被看見,即使僅是給自己看,而透過這樣的翻轉,自己也成為所謂被對話的對象。日記是自身向自我顯現(在場)的一種方法。
傳統棉被芯在此系列中被轉化為主要的承載介面,將對話場景拉回床上;因此,翻開/閱其作品,就像窺視了藝術家在不同夜晚中所做的夢境,這多少給予觀者倫理上的快感,也翻褶出在語言理性外衣下,真實的欲望樣貌。除此之外,這對話也是跨越在現實與夢境之間,夢中那不盡真實的魔幻悲傷,正有意無意地跨越邊界,而與現實有了彼此拉扯的權力關係——爭奪「在場」。床上書寫的與其說是其個人日記,不如視其為書信,只是其對話客體可能是無形,甚至是無名的「鬼魂」。「鬼魂」以其無名之名指代了各種缺席的人事物,也包括藝術家自身,僅留下部分痕跡/蹤跡讓時間進行追索。
窄長形玻璃缸中所構築的床上場景,在棉被芯不成比例且超現實般地放大,多少感覺到在它之下,那已無處可逃且難以呼吸的現實。其所構築的床場景,並不如一般所以為的是輕鬆且令人安心的所在,相反地,被擠壓再以保護為名的玻璃缸中泛黃且失去彈性的層疊棉被芯,或許切斷了夢境與現實的往來空間。滿溢的現實生活,拒絕了魔幻且富藏可能性的夢境。逃逸,是不可能的。缺少句讀與分段,也使其文字難以閱讀,或不可讀的;隨處可見且毫不掩飾的刪修與塗改的符號痕跡,讓文字多了許多疙瘩、坑洞與貼補,如實地將「不完美」呈現給觀者。觀者實在無需要知道她所經歷的各種故事細節,都彷佛能感受到其中的不適與苦難,而那些綑綁與縫紉的絲線,或許纏繞的正是你我的靈魂。(撰文|賴駿杰 國立臺灣美術館展覽組助理研究員)
藝術家小傳
1990年出生高雄的陳云,父親為知名裝置藝術家木殘(本名陳茂田),高雄市立海青工商肄業,23歲獲2013年高雄獎,為開辦以來最年輕的得主。陳云從小就生活在父親蒐集的各種物件之中,包含冥紙、 老照片、老電影、舊漫畫、阿媽用的梳妝台等,習以為常的空間猶如一間小型博物館。9歲時,母親因病去世,博物館似的家成為青春孤獨居所,她創造了許多寄宿在物件之中的「好朋友」,與之訴苦、聽其抱怨,透過與他們的相處,陳云度過了喪母的傷痛、成長過程的傷害、面對死亡的想像,以及青春孤單的自處。
2013年高雄獎首獎之作《好久不見》,以紙紮人裝置作品探討生命,其中記述了「好朋友」的死亡故事,如「陳XX,國小三年級,九歲。實在太想媽媽,結果點火自焚,把自己送到媽媽那。寄宿物品:椅墊上的焦枯品」。陳云以擅長的私密專屬語言,啟動觀眾回想起細微的生命遺忘之事,透過為其撰寫墓誌銘、埋葬秘密,我們共同跨過了那些好與壞的記憶,方能成長(黃孫權,2014)。陳云近年作品持續發展紙紮人傳統技術,在傳統中平實地反映當代生活,賦予紙紮另一種被觀看的方式(江珮歆,2022),同時熟練運用拼貼、縫紉、手寫字、現成物等媒材,呈現自我對話的內心世界,安放著自身的情緒。(整理|郭冠廷)
參考資料:
1.江珮歆,2022。「亞洲的地獄與幽魂」亞洲要塞:台灣當代藝術與在地文化的策展構思 (下)。漫遊藝術史網站。瀏覽日期:2024年4月19日,檢自:https://reurl.cc/VMmW4A。
2.黃孫權,2014。青春共同記憶,與傷痛魂身再見 --2013高美獎得主:陳云「好久不見」。Heterotopias網站。瀏覽日期:2024年4月19日,檢自:https://reurl.cc/rvKYrZ。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