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倪再沁_山林與耕地

  • 倪再沁/Ni Tsai-chin
  • 山林與耕地/Forest Mountain and Field
  • 水墨
  • 水墨、宣紙/Ink on paper
  • 178.5 × 268.5cm
  • 2001-2004
  • No. 2931

作品賞析

  「水墨是我情感上割捨不了的鄉愁…」,他曾如此自白。
  熱衷生活、積極入世的倪再沁,總有著吸引眾人目光的本事,他對藝術史與評論、藝術行政,甚至政治、媒體、環境等皆有多方面的關注與表現;在創作上,雕塑、裝置、油畫等作品也讓人印象深刻。然而,他也有深居簡出、禪坐沉靜的一面,在他的水墨畫─尤其是田園景色的描繪之中,我們難得地見到南台灣的閒適風情,蓊鬱的山林與畝畝相鄰的稻田,對這位總是在塵世喧囂中的大聲疾呼者來說,似乎正代表著內心中深處的一片寧靜與想望。
  「水墨是我情感上割捨不了的鄉愁」,他曾如此自白。從大學時代國畫組的學院式教育,到之後斷斷續續的累積,水墨雖然並不是他「從一而終」的唯一,但在心中卻一直為其保留重要位置。所有屬於前衛美術的驚世駭俗,固然為其性格中的批判本質發聲;而一直以來想歸隱山林的意念,又讓他總會回到沉斂靜謐的水墨,靜靜地調息,在大自然中暢快地呼吸。
  余承堯充滿生機的山水表現,雄偉、壯闊、飽滿而幽深的自然實體,曾深深地感動著倪再沁。於是,倪再沁也試圖以單純質樸的筆墨,構築出屬於自己視覺印象中的南台灣鄉間景象。超大的畫幅對他來說是個挑戰,以淡墨先畫出構圖之後,接下來便是漫長的「筆耕」過程:他利用了無數個生活中的片斷,一筆一筆畫下畫面中的每一片樹葉、每一棵稻苗,其細心與耐力有如辛勤的農夫,呵護著手下的每個生命,讓它妥適長成。因為喜歡墨色堆疊的動人能量與實體感,所以不但畫得慢,還一遍又一遍的畫,以四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幅對台灣鄉土的記憶之作,投入的情感一如墨色般濃郁。飽滿實在的空間構成,有如從高處鳥瞰的風景片斷微觀,熟悉而真實。蜿蜒的山間小道是大自然的美麗曲線,墨色的濃與淡及小道的留白,亦使整幅畫的漆黑得到舒緩。
(文/陳秀薇/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組長)
作者鈐印(朱文白文):倪氏(白文)。非(朱文)。再沁(朱文)。非(朱文)。

藝術家小傳

  1955出生於台北,2015年病逝。文化大學美術系、藝術研究所畢業,曾任省立台灣美術館(今改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席德進基金會董事長、台灣省美術基金會執行長、國巨文教基金會董事,任教東海大學美術系、美術研究所,並任人文學院院長。 倪再沁以其犀利的文筆崛起畫壇,曾以〈西洋美術、台灣製造〉一文,引發台灣藝壇本土論的廣大討論。倪氏極具革命氣息的本質,經常揭發各種議題,成為媒體與藝壇的焦點。作品獲得無數殊榮:一九九四年與彭瑞金共同獲得省府台灣最佳評論獎,一九九五年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首屆藝評獎、一九九六年巫永福文學獎-文化評論獎,一九九七年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二屆藝評獎、《茲土有情》獲得行政院研考會評定為優良著作,一九九八年第一屆文馨獎特別獎、金獎,一九九八年第一屆郭柏川藝術獎,一九九九年第二屆文馨獎銅獎。 倪再沁的創作,早期以油畫為主,之後回歸原本大學主修的水墨。但他完全放棄傳統水墨的形式與皴法,以濃鬰重疊的筆觸,揭示台灣當下的田園風光、城市景像,乃至社會議題。在不以取悅視覺的經營下,呈顯出個人對這塊土地深沈的情感與反思,畫面散發一股出奇的靜謐穩斂與動人悲情,是「悲憫山水」的代表性畫家。 但倪再沁的創作也不能單以水墨視之,其衝撞勇猛的性格,經常直接涉入當代文化議題與藝術展演的核心,因此舉凡台灣美術史研究、繪畫創作、環境藝術、裝置展演,乃至雕塑、觀念等等手法,均有涉及及表現。其所發行的《沁報》,延續多年,對時局、政治、藝壇現象,進行諷刺性的批判,構成他多元豐富的藝術生命。(撰文/蕭瓊瑞)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