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倪再沁/Ni Tsai-chin
山林與耕地/Forest Mountain and Field
水墨
水墨、宣紙/Ink on paper
178.5 × 268.5cm
2001-2004
No.
2931
作品賞析
「水墨是我情感上割捨不了的鄉愁…」,他曾如此自白。
熱衷生活、積極入世的倪再沁,總有著吸引眾人目光的本事,他對藝術史與評論、藝術行政,甚至政治、媒體、環境等皆有多方面的關注與表現;在創作上,雕塑、裝置、油畫等作品也讓人印象深刻。然而,他也有深居簡出、禪坐沉靜的一面,在他的水墨畫─尤其是田園景色的描繪之中,我們難得地見到南台灣的閒適風情,蓊鬱的山林與畝畝相鄰的稻田,對這位總是在塵世喧囂中的大聲疾呼者來說,似乎正代表著內心中深處的一片寧靜與想望。
「水墨是我情感上割捨不了的鄉愁」,他曾如此自白。從大學時代國畫組的學院式教育,到之後斷斷續續的累積,水墨雖然並不是他「從一而終」的唯一,但在心中卻一直為其保留重要位置。所有屬於前衛美術的驚世駭俗,固然為其性格中的批判本質發聲;而一直以來想歸隱山林的意念,又讓他總會回到沉斂靜謐的水墨,靜靜地調息,在大自然中暢快地呼吸。
余承堯充滿生機的山水表現,雄偉、壯闊、飽滿而幽深的自然實體,曾深深地感動著倪再沁。於是,倪再沁也試圖以單純質樸的筆墨,構築出屬於自己視覺印象中的南台灣鄉間景象。超大的畫幅對他來說是個挑戰,以淡墨先畫出構圖之後,接下來便是漫長的「筆耕」過程:他利用了無數個生活中的片斷,一筆一筆畫下畫面中的每一片樹葉、每一棵稻苗,其細心與耐力有如辛勤的農夫,呵護著手下的每個生命,讓它妥適長成。因為喜歡墨色堆疊的動人能量與實體感,所以不但畫得慢,還一遍又一遍的畫,以四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幅對台灣鄉土的記憶之作,投入的情感一如墨色般濃郁。飽滿實在的空間構成,有如從高處鳥瞰的風景片斷微觀,熟悉而真實。蜿蜒的山間小道是大自然的美麗曲線,墨色的濃與淡及小道的留白,亦使整幅畫的漆黑得到舒緩。
(文/陳秀薇/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組長)
作者鈐印(朱文白文):倪氏(白文)。非(朱文)。再沁(朱文)。非(朱文)。
藝術家小傳
1955出生於台北,2015年病逝。文化大學美術系、藝術研究所畢業,曾任省立台灣美術館(今改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席德進基金會董事長、台灣省美術基金會執行長、國巨文教基金會董事,任教東海大學美術系、美術研究所,並任人文學院院長。 倪再沁以其犀利的文筆崛起畫壇,曾以〈西洋美術、台灣製造〉一文,引發台灣藝壇本土論的廣大討論。倪氏極具革命氣息的本質,經常揭發各種議題,成為媒體與藝壇的焦點。作品獲得無數殊榮:一九九四年與彭瑞金共同獲得省府台灣最佳評論獎,一九九五年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首屆藝評獎、一九九六年巫永福文學獎-文化評論獎,一九九七年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二屆藝評獎、《茲土有情》獲得行政院研考會評定為優良著作,一九九八年第一屆文馨獎特別獎、金獎,一九九八年第一屆郭柏川藝術獎,一九九九年第二屆文馨獎銅獎。 倪再沁的創作,早期以油畫為主,之後回歸原本大學主修的水墨。但他完全放棄傳統水墨的形式與皴法,以濃鬰重疊的筆觸,揭示台灣當下的田園風光、城市景像,乃至社會議題。在不以取悅視覺的經營下,呈顯出個人對這塊土地深沈的情感與反思,畫面散發一股出奇的靜謐穩斂與動人悲情,是「悲憫山水」的代表性畫家。 但倪再沁的創作也不能單以水墨視之,其衝撞勇猛的性格,經常直接涉入當代文化議題與藝術展演的核心,因此舉凡台灣美術史研究、繪畫創作、環境藝術、裝置展演,乃至雕塑、觀念等等手法,均有涉及及表現。其所發行的《沁報》,延續多年,對時局、政治、藝壇現象,進行諷刺性的批判,構成他多元豐富的藝術生命。(撰文/蕭瓊瑞)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