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李明則/Lee Ming-tse
皺紋/Wrinkles
綜合媒材
木頭、紙漿、樹脂、壓克力顏料/Wood, paper pulp, resin and acrylic
95 x 67 x 5 cm
2020
No.
05106
作品賞析
〈皺紋〉摒棄繁瑣的敘述,以紙漿延伸崩毀的年輪,接續生命跡痕,開啟一種重生,饒富禪機;〈站在枯樹上〉則透過紙漿的神奇化育,展開另一片天地,意蘊飄忽,耐人尋味。兩者都讓人會心。
歷經歲月淬礪的木頭,已然是「老物」;「老物」是時間的隱喻。用紙漿修補「老物」,再造已然失落的那一段生命史,試圖重新建構那曾經的輝煌歲月。紙漿以新的「造物」強力介入朽敗,轉化其調性,令其重生。藝術家以紙漿擬仿樹木的生命歷程,過程卻十分隱密;他心思轉換,隱身入年輪的縫隙中,深深融入樹木的生長與老朽,於是「皺紋」浮現,儼然是飽經世故的老僧,筆墨揮動,在孤寂中逐漸幻成細絲、幻成深溝,乃至滿身風霜。年輪也是生命的隱喻,紙漿則是樹木的另一種生命狀態。每一塊木頭都有自己的歷史,每一棵樹都有一段故事,紙漿更曾粉身碎骨歷經劫難,真是一言難盡;如今隔世相逢,卻彼此緊緊依偎,默默對語,互訴萬古滄桑。
〈皺紋〉、〈站在枯樹上〉均以「新物件」的容貌面世。「新物件」總是跌出時空的邊緣,進入過去和未來,最終卻散落在我們的記憶中,揭顯某種微細而曖昧的奇想。李明則藉助紙漿讓物件還魂重生,透過創作進行一場淨化儀式。藝術家以物件的紋理形構時間的虛實,以紙漿拼黏、覆蓋,縫合斷裂的罅隙,重新組構生命的片段,並任念想在其間穿行,不斷進行替換、修補、重構,令「棄物」得以征服時間的傾頹,引發可能的新生。「新物件」喚引一種啟發的方式,給出生命過程中一條可以追循的線索;將樹木、年輪、彈殼之豐富隱喻雜糅起來,然後共演一場詭譎淒迷的戲碼,將荒蕪的歲月轉換為精純的懷想,並藉由時間的堆疊而輪迴轉世,揭顯為隱微的鄉愁。(撰文|陳水財 藝術家)
藝術家小傳
李明則(1957-)出生於高雄岡山,1977年畢業於台南縣崑山高中美術工藝科,1981年獲「雄獅美術新人獎」,三年後舉辦首次個展「武俠世界」,1988年返回高雄,隔年與黃文勇、王武森、蔡獻友等人共組「外畫會」。曾參展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新展望」(1990)、「延續與斷裂——宗教、藝術、自然」(1992)、第47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面・目・全・非」(1997)。
李明則早年的繪畫,多來自對京劇、武俠小說的興趣,在捨棄透視法的前提下,將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人物、動物造形表現於屏風、三合板之上,由此將平面繪畫立體化與空間化,如獲「雄獅美術新人獎」的〈中國風〉(1981)或〈武俠世界〉(1983)即屬此類實踐。1980年代末,李氏由北部回到高雄,開始以故鄉的泥土房舍為題材、以紙漿為媒材,探求材質肌理的多元表現性。1990年,因友人經營民藝店而接觸民俗相關藝品,在興趣的驅使下加以收集、挪用至作品中,具庶民性格的現成物件成為此時獨特的視覺語彙,如〈觀自在〉(1992-2016)等作。1993年前後發展出的「李公子」形象,不論是被置換成板凳的鼻樑,抑或超現實風格的空間安排,皆呈現李氏對多重空間性的探索、對紙漿材質的持續試驗。2001年因遷居至左營明德新村,居所附近的景物成為此時主要的描繪對象,畫面中可見符號、線條與文字,呈現李氏透過實地踏查,將實景轉化為近似中國古方志圖圖景的創作過程,此製圖方法明顯迥異於學院透過寫生繪出的自然主義風景,在兼具反思繪畫性、常民性格的觀點中,更凸顯其在學院之外多元的當代實踐。(撰文|陳嬿晴)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