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劉耿一/Liu Keng-i
返鄉的早晨/Homecoming Morning
粉彩
油性粉彩、畫紙/Pastel on paper
73.5 × 103.5cm
1998
No.
2213
作品賞析
一九九○年以後,作者逐漸將自己對現實環境的感應,表現在繪畫創作上。在「鄉野之歌」系列畫作裡,作者試圖透過顏料、紙筆與畫布,將腦海中珍藏的南台灣鄉野景緻留下紀念。
自童年時代便長期貼近鄉間的作者,一直難以忘懷田園的靜謐,這幅「返鄉的早晨」取材台南市郊臨近西濱公路的僻靜地段。畫面前景銜接遠方地平線的舊式橋樑極具象徵意味,將作者立足的當今和已然消逝的過去連繫起來。剛自夜晚甦醒的鄉野顯得格外清新動人。
關鍵字:風景、台南、橋
藝術家小傳
劉耿一,1938年在日本東京出生,為台灣第一代專業畫家劉啓祥,與日本女子笹本雪子的長子。他旅居東京市目黑區的童年時光,嚐受了二次大戰末期驚慌艱辛,但擁有家庭溫馨的日子。八歲那一年闔家返回台灣,初寓柳營故居,就讀當地小學期間,和「蟋蟀」邂逅的機緣,將他帶入田野當中,開啓了他的大自然體驗,也成為他在體制外另闢追尋生命理想之道的發端。1948年隨家人移居高雄市三民區,六年間浸潤於父親致力繪畫創作並結合同道推動美術教育的氛圍,激勵他走入藝術的世界。他曾經參與南北幾個畫會的展覽活動,後來逐漸淡出,專注於個人的創作事業。 劉耿一的藝術生涯,跟著居處環境的更易,經過幾個階段的演化。1970年之前的小坪頂時期,受到巴哈音樂的洗禮,施用油彩和油性粉彩,以幾近單一的咖啡色調,烘托出幽暗裡的微光,形繪沈樸崇偉的意象,為慘澹的青年自我指引希望。其後,在恆春半島生活的十個寒暑,他同時透過散文寫作、繪畫與造型木作,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對人世的關注。他以教師的角色「介入」社會,尤其設計並製作雕塑性傢俱的過程,讓他拉近創作和生活之間的距離。日後錘煉語彙,刻繪錄寫個人置身變動中的現實之感應與思索,便立基於此。重返高雄地區之後,正值社會運動風起雲湧,衝擊他執筆完成<社會風景>系列畫作,諷喻荒謬的現象,突顯政治改革的訴求,為時代與人性留下見證。同時目睹南台灣鄉野之美,在經濟快速發展、環境劇變之中,漸次消逝,而興起在畫布及畫紙上,為之豎立紀念碑的念頭,因此展開如今仍在進行中的<鄉野之歌>系列畫作。 在都市生活與創作了二十年之後,回歸大自然的渴望於他心底聲聲催促。西元2000年左右,他嘗試掙脫現實的糾結,偕夫人遠赴紐西蘭,在變更生活模式的新環境裡,重獲自由與活力。十多年來,他創作了大量的自畫像和雙畫像,並開發多聯畫的形式,把踏履的土地特質和舖陳於其上的歡欣與憂傷一併收納到畫面上,同時超越時間和地理的疆界,對自己的人生做一種俯瞰式的觀照。造型木作與繪畫,在這個年代仍然相持並行,於其生活中並列對話,更完整地呈現他做為一位藝術家的信念與理想。 劉耿一超過半世紀的藝術旅程,誠如藝術史學者白適銘所觀察的:「他真正關心的,是透過作品記錄生命反思、歷史記憶及傳達所感所思,以探索藝術與社會的關係。」(作者提供)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