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李銘盛/Lee Ming-sheng
火球或圓/Fire Ball or Circle
攝影
影像照片/Photographic paper
100x150cmx8
1993 (2018年輸出)
No.
05378
作品賞析
〈火球或圓〉為藝術家李銘盛受邀參加1993年「第45屆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雙年展開放展」的作品,他亦為臺灣首位受邀參展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雙年展的臺灣藝術家。李銘盛活躍於戒嚴前後,他的創作恰好發生在政權動盪以及民運四起的時代,與政治環境和自然生態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1983年第一件行為表演〈生活精神的純化〉李銘盛計劃以42天赤腳徒步環島來為藝術創作者籌措資金、隔年〈包袱911〉他在自己鎖上三公斤的「包袱」共同生活4個月,之後在公園中解除。1986年〈非線〉他企圖從家裡拉一條紅線至臺北市立美術館,卻被警以妨礙交通,再加上表演日期有影涉「228事件」的嫌疑,阻止他進行,再再顯示他透過行為對於「公共空間」與社會秩序界線的探索。其後更引人注目的是1988年〈李銘盛=藝術〉,他在北美館舉辦「達達的世界」的展廳裡現場留下一灘排泄物「自行參展」,對官方白盒子藝術史觀的進行抗議。李銘盛總是以挑釁又荒謬的行為,帶動後續被社會秩序阻擋、清除、抹除的狀態,將身體踰越作為體制批判的行動策略,而我們也從他的身體看到個體之於集體的社會現象之折射。
與此同時,李銘盛也時常以「悼念、祭祀」的形式,為未來或當下的「死亡」賦予新的反省意義,1991年〈火化儀式〉他邀請西藏高僧吟詠,並在展場焚燒樹枝再以自己的血獻祭,來向遭人類濫伐的樹木表達崇敬的哀悼,同時也是1991年的作品〈紙是樹的延伸,人的生命、生活是紙的延伸〉展覽期間,顏料會不斷地流動滴在圓筒的畫紙上,像是樹的切面從年輪正滲出血液,來反思人類濫用紙張。再到1993年〈火球或圓〉作品,李銘盛沿用以紙捲成、象徵樹的年輪的圓筒,再將混雜著牛血、自己的鮮血、高粱酒的紅色液體淋在表面上,以美濃傳統的跪拜送葬方式,在現場進行一場為人類文明發展和被破壞的自然環境的祭儀。血對他來說代表著暴力、政治、權勢、征服,而傳統祭典中,鮮血亦是用來為人類所犯下的罪惡贖罪,雙重意義的相互辯證下,這場祭儀悼念的不僅是瀕臨絕種的動物、樹木、被破壞的自然生態,更是強調人類要因文明發展所造成其他生物的迫害進行更深刻的省思。(撰文|陳思宇 藝術文字工作者,現為典藏雜誌社編輯)
藝術家小傳
出生於高雄美濃,國立海洋學院航海學系(現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商船學系)肄業(1973-1977),通過交通部電信特考,進入電信局工作(1975-1991)。起初從事繪畫、攝影、雕塑等創作,1981年舉辦首次攝影個展「故鄉美濃」,之後投入行為藝術創作。1980年代解嚴前後時期,在臺北街頭等公共場域以個人身體為工具,進行批判體制和環境省思的行為藝術,屢受美術館和警方關切。期間發表作品如〈生活精神的純化〉(1983)、〈包袱119〉(1984)等,而〈李銘盛=藝術〉(第五部分)(1988)則是在北美館大廳以大小便製作「作品」,以此向該館當時舉辦的「達達世界展」致意與嘲諷。1990年代,持續對藝術本質提出反思,嘗試以行為結合觀念、裝置,或攝影、繪畫、影像、雕塑等多元方式呈現,表達更多對於社會的關注,以及對生命與自然的思索。1993年,以作品〈火球或圓〉受邀參加「第45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開放展」,為臺灣首位受邀參加該展的藝術家。1998年,於日本橫濱美術館個展「身高150公分的李銘盛」。2010年,李銘盛定居於苗栗。2013年,通過文化部「甄選優秀藝術人才出國駐村計劃」,前往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進行駐村,回臺前發表以紙箱為主題的創作。近年創作風格回歸初心,從最親近、熟悉的成長環境著手,探討人們與土地的相關議題,持續透過攝影、繪畫、影像、雕塑、裝置、表演等方式呈現。
李銘盛是臺灣藝術界以身體、行為、裝置藝術等對社會體制與環境進行批判與反省的先驅者之一,亦是其中最具挑釁性格、投入「行為」創作續航力最持久的藝術家。其行為藝術作品不僅針對藝術自身進行反思,同時也可視為其個人所進行的社會改革運動。不論是社會或藝術體制,李銘盛都試圖予以顛覆撞擊,其撼動了當時解嚴前後保守窄化的臺灣藝壇,為面臨強烈變化的社會提供省思的空間。(整理|陳美智)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