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馬寞路 /Mamoru
我們把它們融化並傾倒於土地/We Melt Them and Pour It on the Ground
綜合媒材
單頻道錄像 /Single channel video
20'29"
2020
No.
05267
作品賞析
馬寞路(mamoru)的錄像作品〈我們把它們融化並傾倒於土地〉,概述一段在1945年1月太平洋戰爭期間,發生於卑南遺址考古現場的發掘過程。考古學家在空襲警報下工作,也在避難的緊繃情緒中證實了卑南遺址的存在。錄像以童年成長於高雄的日本考古學家國分直一(Naoichi Kobubu)的聲音述說遺址發掘現場的經歷開始,結合了部落耆老之訪談,以及藝術家之詮釋性連結,讓現代東亞歷史中的殖民與戰爭面向與物質文化之神秘靈性產生關聯。
作品透過影音編排,融合考古、文獻、調查與考現等文本,在情緒豐富的音樂表達與文字大小形成的節奏效果中,影像呈現藝術家前往部落Puyuma普悠瑪耆老回溯童年記憶的訪談過程,以彼此對話為背景音,鏡頭則對準著耆老在記事本上繪製的各種鎔鑄物的圖案。耆老訴說著,當時部落的人們會去揀拾那些空襲後散落田野間的子彈,熔化出子彈中的鉛並傾注於土地上做出的模子裡,重新鑄造為飾品配件。藝術家透過此種將象徵某種力量的外來物轉化其外形或賦予靈力後穿戴於身的故事,詮釋為某種歷史與土地滋養的靈優雅幻化,轉世而生存活了下來。並且延伸並連結至常見於原住民族中的巫術。
同時,這個戰時卑南遺址現場的敘事脈絡緊密連繫著錄像作品〈GALENA自白〉和〈小救助的輪廓〉鉛板浮雕,以及一系列鉛玻璃作品〈預見我們尚未到來的歷史材料,不然就是化石(流動並最終將自我層疊)〉的故事。如果說,〈小救助的輪廓〉那像是隱射子彈的鉛板浮雕是與戰爭武器的直接連繫,那麼混合著鉛的玻璃就像是轉化為新生命的歷史骸骨。鉛玻璃雕塑作品審視了鉛的物質性與其轉化後的新生命,而〈GALENA自白〉畫面由一持續旋轉的閃爍礦物或晶體,低迴著音樂,以字幕說話的敘事手法,向著礦物訴說其生命史。影像中的礦物是方鉛礦(Galena),從深藏於地殼中的溫度與壓力,到三百萬年後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相遇,進而被開採取出、成為欲望的容器、阻擋毀滅的盾牌、形構人類的文字,是人類的神;卻在最終,製成武器投入戰場殘殺人類自己。(撰文|陳寬育 獨立藝評人)
藝術家小傳
出生於日本大阪,2001年畢業於紐約城市大學音樂系,2016年取得海牙皇家美術學院及皇家音樂學院藝術研究碩士學位。2015年獲日本文化廳(Agency for Cultur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Japan)資助,以「未來藝術家海外研修計畫」(Program of Overseas Study for Upcoming Artists)赴海外研修。馬寞路(Mamoru,原譯奧野翼)活躍於各國駐村及展覽,近年代表展覽有「一種不斷傾聽其可能的歷史的漫長旅程,特別是關於日本、荷蘭和其他國家的歷史」(あり得た(る)かもしれないその歴史を聴き取ろうとし続けるある種の長い旅路、特に日本人やオランダ人その他もろもろに関して,2016,東京)、「THE WAY I HEAR」(2012-2013,東京)。
馬寞路認為「傾聽」(Listening)是個找尋與了解真實的過程,所謂「真實」其實是透過事物內在各本質間相互共鳴去界定出來的。時代洪流中諸多「真實」交互積纂、事發時的聲音彼此堆疊後遺失部分真實,造成人們無法獲悉當下實情。身為聲音藝術家,馬寞路的作品多結合歷史文本、文字與現代場景錄音、錄像等,試圖藉實物、實景與聲音景觀(Soundscape)為觀眾建構出重新想像史實的空間,進而激發對歷史不同的理解。如《一種不斷傾聽其可能的歷史的漫長旅程,特別是關於日本、荷蘭和其他國家的歷史》計畫系列作品(2016-2018)中便藉由十七世紀荷蘭地理書、日本儀式錄像和訪談錄音等,試圖交叉比對出十七世紀日本、二十世紀日荷交流「可能的樣子」。並認為文本相較以表演或影片形式在提供歷史訊息時的展現更為平衡;建構事發地點音景則允許聽者在文本與聲音中擁有開放的思辨空間,而此開放性、各媒材間交互對話的間隙即為其作品中欲建構與討論的地方。(撰文|徐蕙心)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