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05248_A001

  • 吳思嶔 /Wu Sih-Chin
  • 山羌模仿術/Muntjac Imitation
  • 綜合媒材
  • 單頻道錄像、黏土、土、木頭 /Single-channel video, clay, earth, and wood
  • 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錄像:11分56秒
  • 2019
  • No. 05248

作品賞析

〈山羌模仿術〉這件作品在製作層面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11分53秒循環播放的單頻道錄像,第二部分是由黏土、土、木頭所組成的裝置。前者是以山羌和示範模仿山羌的原住民獵人為拍攝對象,並在影片完成後加入動物溝通師對於影片中山羌的溝通詮釋,後者又再分成模仿山羌可能出沒的棲地造景、以黏土仿製的山羌等野生動物的排遺,還有在野外撿拾的木頭所構成的木椅等物件。表面上看起來,這件作品主要是藉由影像討論人類與野生動物的互動,並通過實物裝置來烘托出再現自然的主題,因此它似乎只是呈現人類與自然環境及動物相遇時的真實場景,但是,它也曖昧地碰觸到關於「原住民狩獵」的社會議題,甚至「人如何詮釋自然」的當代美學命題。

臺灣山羌是臺灣最小的鹿科動物,也是臺灣特有的亞種,牠們以一百到三千公尺的森林為主要棲地,經常出沒於晨昏,更是原住民的主要狩獵對象。有關山羌或其他動物取火種的傳說故事,是各原住民族流傳大洪水神話的相關主題,因此山羌與原住民的生活可說是關係密切。吳思嶔指出,山羌由於體型嬌小且位於食物鏈最底層,而對環境保持高度敏感,但也因此成為被獵人模仿與跨物種轉譯的對象。在影像裡,我們看到他請部落獵人示範如何模仿山羌的行為,再由動物溝通師解讀後者的意圖;不但試圖在意識上同化於動物,彷彿也傳達某種抗拒人與自然對立二分的宣示。與此同時,原本在1989年公告為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山羌,已在2019年由農委會公告從保育類除名,「降」為一般野生動物[註釋1]。當野生或被豢養的山羌在山林裡和來自部落的獵人、來自平地的登山客相遇時,如同作品所呈現跨物種、跨群體的溝通如何可能?這些都將考驗我們自然治理的當代倫理,進而思索超越人類視野的未來藝術實踐。(撰文|鄭文琦 「群島資料庫」計畫主持人、藝評人)

註釋1:〈農委會公告修正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自108年1月9日生效 提醒民眾注意〉,《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然保育網》,網址:<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latest/0063328>(2023年8月16日檢索)。

藝術家小傳

1985生於台南。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曾參與國內外各展覽及獎項,曾赴法國、義大利、日本參與展出。研究所期間多以雕塑為創作主軸,將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作為取樣對象,並透過「模型化」的方式作為參照形式,製作出強調過程與敘事性的雕塑物件,作品透露一絲逝去的傷感與失落。藝術家於2013年赴澳洲生活一年半,在截然不同的生活經驗與文化差異影響了吳思嶔的創作路徑,近期作品開始轉向描繪人、動物與自然之間的詮釋方法與當下處境,從重製死亡動物的肉體,想像牠們曾經歷的遭遇,將身體塑造成一種靜止物件的存在,再透過藝術家個人生命經驗轉化之,試圖創作出新的藝術形式語彙與其自身所關注道路方向。(節錄自《泛.南.島航行指南》)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