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蔡獻友/Tsai Hsien-yiu
植物史-5/History of Plant-5
綜合媒材
木灰 、黑煙、滑石粉、植物葉綠素、 壓克力膠、麻布/Wood ash, carbon black, talcum powder, chlorophyll and acrylic glue on linen
162x130cm
2017
No.
05146
作品賞析
蔡獻友歷經2005年之後的《極地──冰.光秘境系列》,探討個體同時體驗生命現場與藝術創作體現的境地之後,在2009年的《桑桑系列》重新回到以野地植物為創作媒材的階段;「桑桑」是藝術家意圖疊合「形」、「意」所自創的一個名詞,正如一個人站在荒山野地中,聽聞大自然由四面吹起的風聲,也如大地腹腔發出的共鳴之音,更像那經過極光溶化後的冰水,滲入極地土壤,蘊育出植物新生命生長的聲音……。在這個系列中,植物的形象與大地的意象交相重疊,而生長也和死亡交相重疊。緊接的《青葉落白系列》,則是著重生/長/盛/凋的生命循環,人們固然不捨青葉轉褐、好花凋零,但隨著花凋果殘,生命進入收斂、潛伏的階段,也正是蘊含著另一個生命的誕生。2013年以後的《植.樹系列》,以落葉在畫面上拼成一棵樹形,似乎讓我們回想到藝術家年輕時仿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方式,以樹皮纖維包裹蔬果的創作。生命循環、不斷反覆;只是也不斷擴大、深化……。至於2017年的《原植物系列》,正是在這個脈絡發展下的一個重要片斷。
原來在2016年,他參與一個西藏訪問團的行程中,見到了大量的黑色壁畫;而「黑」自始就是他關切、探討的一種生命能量,一如1986年展開的《墨結晶系列》;不過當這樣的能量和植物的元素相結合時,便產生了一批以歷經數億年時光,既是原初也是最終型態的原始植物生態為內涵的《原植物系列》。
該系列中的「黑」,是以植物燃燒而成的黑塊粉末與水性壓克力膠調製而成的顏料,形成黑色的基底層,表現大地土壤深處神秘區域的原始能量;而上面浮現的植物形態,則是以真實的植物覆蓋,經氧化後所形成的褐色痕跡,那是一種自然形成、非人為刻意描摹的「理型」呈顯。(撰文│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蕭瓊瑞)
藝術家小傳
蔡獻友(1964-)出生於嘉義,1986年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美國密蘇里州Columbia College美術學士,1994年美國密蘇里州Lindenwood College藝術研究所碩士畢業,1999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MFA)畢業。現任教於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教授兼藝文處展演組組長。自2001年迄今,於國內辦理多次個展及參與聯展。曾獲1986年第11屆雄獅美術新人獎、第13屆「台北市美展」油畫首獎、第四屆「高雄市美展」水彩第二名、1988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水彩首獎、2000年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創作》獎助、第二屆「蕭勤創作獎」獲獎人等。作品亦獲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蔡氏約於1970年自幼舉家遷入高雄,就讀雄商廣設科時養成其對美術的興趣,亦確認日後之生涯目標。藝專時期是蔡氏走入藝術殿堂的主要契機,該校完整的藝術科群,擴展了其學習藝術的視野。曾於1985年參與文建會舉辦「國際造型藝術研習營」,獲得現代藝術的啟蒙後,開始深入探討在大自然環境中材質性的藝術創作。
早期1985-1986年間所創作的《墨結晶》系列,運用「墨」作為媒材,藉此思考媒材展現的可能性,同年此系列創作也獲得第11屆「雄獅美術新人獎」。延續《墨結晶》系列所衍生出的「再生不滅」為1989-1993年《生滅—還原:生生不息》的創作概念,為物相轉變與提升至精神靈性層面。1993年前往美國留學期間的系列創作《世界的原始》(1993-1995),以油彩和墨炭為媒材,作品畫面中扭曲恐怖的精靈神怪與人物,想像與模擬世界原始樣貌。1995年返台後的《大鵬鳥》系列(1995-1998)對於自然再思考,在媒材上開始以水性印地安墨水書寫於未乾的油性顏料的方式,藉由油水相斥原理的張力來表現東方書寫性的繪畫特質。1998年於所創作的《形象磁場系列》(1998-2002),在創作理念上轉而聚焦物質於磁場的轉換與還原。2005-2007年間的創作為回歸世界、凝視自我的《極地—冰‧光秘境》系列。
而2009年起重新將植物作為創作的媒材,並延續墨、黑煙、木灰等材質之使用,發展包含《桑桑》(2009-10)、《青葉落白》和《葉,落錯》(2010-2012)、《植‧樹》(2013-2014)、《漂風、飲清露》(2015)、《原植物》和《植物史》(2016-2018)、《葉蜻蜓》(2019)等系列,創作概念從大自然觀看植物生命的成長、開花、葉落等各個階段,連結對自我生命的關照;到「原形植物」觀念的啟發,同時也重新審視與定位繪畫性觀念。2020年起的創作為「藏青」和「飛起來的湖錯」系列,是因前幾年踏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藏、青海)時引發內在心靈的觸動,保留作為繪畫的物質原態,並以比較抽象性、精神性的方式呈現在當地的體驗。(撰文|賴逸芸)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