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陳甲上/Chen Chia-shang
殘橋往事/Story of a Footbridge
水彩
壓克力彩、紙/Acrylic on paper
54.5×79cm
1997
No.
4673
作品賞析
長方形畫面,描繪山林谿谷間一座吊橋的狀態。取景方式受攝影技法影響,前景放大並高過畫面中心點,因而在構圖上形成特質與效應:階梯與橋面佔畫幅2/3以上,觀畫的視線直接落在登橋台階,我們站在橋前,看不見另一端點,然而心理層面感應出弧形吊橋的圖像,並延伸向另一空間;一河兩岸的河面敘述縮減,只在畫面右側小區塊呈現,水流的動作與聲音淡化成為背景;看畫的重心關注在階梯與橋面,雜草、落葉、土石與光影的飄動,以緩慢的節奏逐一被看見;水平線在視覺中一再地重複與強調,如台階、鐵索及投射在橋面的陰影、岔出的橫樑,以及流出畫面的河水。作者藉描繪橋身破洞處處、枕木外露、吊索斷落與光影溪水流動等細節,傳遞關於時間的感受與情緒。(撰文/張艾茹)
藝術家小傳
一九三三年生於台南官田。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八一年先後擔任國小教師、校長、國中教師,一九八一年退休後,移居高雄市。 教學期間,常利用課餘閒暇攜畫具穿梭於大街小巷及山野田園,因從小生長於農家,對於鄉村農莊景物具有濃郁的情感,因此,在其作品中也呈現了一幅幅的田園詩篇。 綜觀其繪畫歷程,約略有幾個明顯的轉折:早期包括忠實自然的寫生期及抽象超現實的狂熱期,之後因擔任校長工作忙碌的校務使其不得不暫時擱置畫事,直到一九六八年轉任中學美術教師,才得以直接獻身美育工作,並繼續創作,此時所作多為寫實風格。一九七七年起,一改以往當場寫生完成的習慣,改藉速寫或拍照捕捉當時的時空氣氛,再帶回畫室完成。當其面對創作題材時,總是先靜觀,再經由思想與情感的交織予以融合、取捨、表現心中意境。這段教學相長的時期對其具重要的意義,藝術自此真正溶入其生活當中。退休後,除因移居高雄,開闊更寬廣的繪畫視野,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從事旅遊創作。創作媒材從水彩至壓克力,並拓展至油畫。一九九○年創組高雄水彩畫會,並加入亞細亞國際水彩聯盟,此後則持續積極投入藝術活動之推展。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