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05376_A001

  • 林淵/Lin Yuan
  • 大六人/Six Figures
  • 油畫
  • 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 161x129cm
  • 1990
  • No. 05376

作品賞析

林淵是20世紀臺灣最具代表性「原生」的鄉土天才藝術家,此幅〈大六人〉畫面頗能展現其晚年創作真實生活場景,人與家畜的和樂共處,以及其創作天地,呈現其生活中純樸與美善的難得畫作。此畫作中的二層樓石頭厝[註1]座落於南投縣魚池鄉內加道坑的共和村,是1981年林淵率領家人們親手設計與建造,實為林淵最大的一件創作。平日林淵與家人多住在離此不遠的三合院祖宅,偶在此過夜,其作品多放置於此,畫面中心所繪的最重要兩人,是其所刻雕與供奉的父母像,林淵自己則應是左側所繪人物,一樓所繪的兩人像,或是家人或是來訪友人,表現其晚年與人互動的場景。林淵畫作常簽署「六十六年」表示66歲時,被埔里鄉情季刊報導後,成為受人矚目的藝術家,在此屋前,實存放有其所刻的自述碑,碑文中記載「曰大人在天、六十六年石刻、福建省海定縣、五子三女、無黨無派、自己思想」。林淵只受過二個月的正式教育,但一生崇敬祖先、腳踏實地、生活充實,雖早年貧苦、中年喪妻,胼手胝足帶領子孫家人,在有限資源下,善用巧思與創意,展現善活、樂活智慧,其曾說「創東創西有影真趣味」,晚年成為舉世聞名的藝術家,直至1991年在此生活場景中過世的林淵,從未改變其時時展現生命情感的創造力,令人讚嘆與敬佩。(撰文|邊瑞芬 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與通識教育中心合聘副教授)

[註1]南投縣政府在2002年出版林淵曾孫女-林雅柔口述的《阿祖的石頭厝》一書(編者:鄭晃二、吳令恬),並於2018年將此屋登錄為「林淵石頭厝」歷史建築。

藝術家小傳

出生於南投縣魚池鄉,父親為佃農,5歲喪母,因家境窘困,僅就讀小學兩個月即輟學協助家務與農事,除了莊稼事務外,也學會修理及製作生活或農作所需的器具,因而熟悉材質特性與工具操作技法,同時其間也獲得許多人生體驗,這些都成為其日後創作的泉源。1935年結婚,婚後育有5男3女,其間購置田產而脫離佃農生活,1957年與其白手起家的妻子病故。65歲應兒女要求,從農事上退休,於是開始運用簡單的鎯頭、鑿子等工具雕刻石頭,開啟了藝術探索之路。1980年,曾任南投縣議員的《埔里鄉情》季刊社創辦人黃炳松讚賞其雕刻並買下頗多作品,之後更資助其創作,帶其拜訪雕塑家楊英風、朱銘,並將其作品資料寄予法國原生藝術(Art Brut)大師杜布菲(Jean Dubuffet),且獲杜布菲回函表示欣賞。林淵的作品也受到報章雜誌媒體的推介與報導,並於多地展出。1987年,黃炳松於南投縣埔里鎮成立牛耳石雕公園,陳列林淵的作品,並依林淵工作室的樣式,於園中建立一座林淵美術館。林淵的創作包括石刻、木雕、繪畫、刺繡、組合藝術等,內容以鄉野傳說或神話人物、動物居多,如豬、鵝、猴、龜、貓頭鷹與各式人物等;也有民間勸人為善的因果報應題材,如三妖佛、還債豬等。除了宗教、神話的醒世題材,也有充滿想像力的作品,如龜身豬頭、萬字角的牛、八卦蹄的牛等,並慣用方言俚語,藉古諷今。林淵的作品風格,線條簡單拙樸,手法天真大膽,洋溢著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原始風味。林淵為臺灣重要的素人藝術家代表。(整理|陳美智)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