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05423_A001

  • 吳瑪悧/Wu Mali
  • 巴魯巴/Baluba
  • 綜合媒材
  • 書屑、碎紙機、行為錄像/Book shreds, paper shredder, and performance video(color, sound)
  • 碎紙機:61x35x31cm;行為錄像:4'15"
  • 2023
  • No. 05423

作品賞析

〈巴魯巴〉是藝術家吳瑪悧將她1991年寫的《巴魯巴—與小朋友談現代藝術》這本書用碎紙機碎掉的行為錄像,裝著碎屑的碎紙機上面也貼著「巴魯巴」。而在《巴魯巴》的那本書中,介紹了那件由藝術家丁格利(Jean Tinguely,1925-1991)所創作名為〈巴魯巴〉的作品。作者在書中介紹,那件作品是觀眾踩一下按鈕,由「鐵片、輪軸、馬達和一些廢物構成的」作品立刻就會「又摔又碰又抽搐」,「這個怪物像要崩潰了」,「怎麼有這麼瘋狂的東西!」透過如此生動的描述方式,《巴魯巴》是跟小朋友談現代藝術的書。

2023年的〈巴魯巴〉充分體現出,藝術家吳瑪悧具有多重知識份子的多重身份,是翻譯了達達、波伊斯、包浩斯等思潮的引介者,陸續將現當代藝術思潮、女性主義思潮的譯著出版,促進臺灣藝術專業領域發展的翻譯者、主編、評論者、理論研究者、學者。同時也透過她藝術家的反思角色,1993年將聖經等經典絞碎的〈咬文絞字〉、1995年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圖書館〉,她提出了在時代不斷轉變下,曾經的經典也應該要被絞碎、被重新書寫、讓既有知識不斷被解構,不斷去觸及時代變遷中最重要的問題。

〈巴魯巴〉成為一件觀念性藝術、行動實踐,體現藝術家吳瑪悧跟西方經典對話、同時又以藝術手法拆解,此更新的手法仍在持續進行中。正是這樣的創作態度與精神,她的創作歷程,敲響了一整個時代前衛藝術、性別、生態與環境藝術之知識論的反思與在地建構;真正成為持續與西方前衛精神對話的臺灣在地「社會雕塑」的實踐者。(撰文|王品驊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副教授)

藝術家小傳

著名觀念藝術家、臺灣參與式藝術創作先鋒,致力以藝術探討女性、族群、環境生態、在地社區與社會議題等,詩人羅智成形容她為「臺灣現代藝術教母」,2013年以〈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獲第11屆台新藝術獎,2016年國家文藝獎得主。
吳瑪悧1957年出生於台北,1979年淡江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畢業,後赴歐留學,1985年取得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大師生(Meister Schueler)專業文憑。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學院教授(2023年榮退)、遠流出版社資深主編,主導翻譯出版眾多歐美前衛藝術思潮經典,成為臺灣建基當代藝術重要知識的引據,同時具有創作者、研究者、教育者及策展人等身份。
從1980年代至今,吳瑪悧的創作生涯緊扣著時代脈動。1985年她歸國時正巧銜接臺灣開啟「現代美術館」的時代(198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成立),伴隨1987年解嚴後經濟與民主蓬勃發展,臺灣藝術亦逐漸與國際接軌。1995年臺灣首次以「臺灣館」身份參加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吳瑪悧入選成為第一批參展的女性藝術家。綜觀其1990年代作品,除了抵抗與衝撞威/父權,亦積極將「陰性思維」帶入陽性社會,實踐包容合作及互為主體的理念。2005年起,她逐步推動一系列環境藝術行動,讓「藝術進駐」、「新類型公共藝術」成為文化政策一環,並啟發當代藝術與生態議題、公共生活的認知,建立藝術家與在地協力發聲的創造關係,讓藝術轉為一種跨領域的文化運動。2023年「盪-吳瑪悧個展」更透過歷年作品,對藝術知識體系進行反思。吳瑪悧表示「如何將美術館由保存知識的地方,轉換成一個生態、生活與知識生產的場域,這樣的思維其實是我在談的後博物館時代」。(整理|郭冠廷)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