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侯錦郎 /Hou Chin-Lang
奔/Running
油畫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97x214cm
1962
No.
05319
作品賞析
在藝壇上,兼具藝術家與學者身份的人不多,侯錦郎便是其中少數的人傑。出生於嘉義縣的雙溪村,他在學生時代便展現了對藝術的愛好與天賦。從初中二年級起,他便拜師吳添敏(梅嶺)先生門下學畫;之後進入臺南師範學校藝術科,留下了珍貴難得的〈人物〉油畫一作(1955),讓人一窺其早年的啟蒙實驗之作。1959年侯錦郎考入師範大學美術系,在廖繼春、陳慧坤以及李石樵先生的薰陶下,醉心於法國後印象派塞尚的作品,也研究立體派和野獸派等畫風,這些大師的影響將於侯錦郎晚期作品中再次顯現。高美館典藏的〈奔〉(1962)便是這時期遺留的珍稀之作,畫面以未來派的動力手法刻劃出核爆時人體遭切割破碎的殘酷場景。在藝術創作之外,其文采與治學之才也顯露無遺,他以筆名「石侯」參加創辦《慧炬》雜誌,並主筆美術專欄至第16期,預示了他未來學者之路。
1967年,在法國著名的中國道教思想研究權威康德謨(Max Kaltenmark)教授之建議下,侯錦郎赴法國高等研究應用學院深造,隨後任職於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研究中國繪畫與敦煌抄本。1973年,他以〈中國宗教信仰中的凶煞星研究〉獲得漢學博士學位,同年受聘於巴黎第四大學,兼授中國藝術課程。1976年,法國國家科學院聘他為研究員,直到1984-1985年罹患腦瘤之前,侯錦郎潛心於學術研究,範圍涵蓋佛教、道教、敦煌學,也研究中國藝術、肖像,以及臺灣民間宗教信仰。這時期他只進行了少量的繪畫創作,如〈法國河景〉(1972)及〈歐洲風景〉(1977),以印象派的優雅,描繪了法國的美景。
命運之使然,侯錦郎的學者生涯戛然而止。在經過兩次腦部大手術之後,他只剩左手與左腳可供使力。於是,藝術成為救贖之道,在休養與復健中,繪畫與陶塑支撐起他的後半生。可喜的是,侯錦郎進入了創作的豐收期,〈尋幽〉(1989)中的景色有著鮮麗的野獸派色彩,但同時在靜物與人物方面,開始出現了同體左右分裂的現象,這反映了腦部手術之創傷,投射在人與物上,例如在〈靜物〉(1989)與〈辯〉(1989)之中,便可觀察到被中線和對比色塊一分為二的物與人。此深具特色的構圖與著色法是藝術家的風格特點,一直持續到其創作之終點。同年,侯錦郎回到闊別22年的臺灣,至1999年共舉辦過4次個展。1995年開始於瓷揚窯學用左手單手捏陶,將他所體悟的生命,捏塑成一件件充滿趣味與省思的作品。2008年,這位生命充滿活力與韌性的藝術家、研究學者,在與腦疾奮鬥了二十餘年後,病逝於巴黎,享年71歲。
藝術家夫人侯美智女士、長女Yi-Ta與兒子Sylvain於2023年贈予高美館52件作品,含油畫26件、素描15件及陶藝11件,涵蓋了侯錦郎創作的各個時期,使其藝術遺愛人間。(撰文|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宏星)
藝術家小傳
1937年生於嘉義,初中(相當於國中)時跟隨吳添敏(梅嶺)學畫,1959年至1963年間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師從陳慧坤,亦受李石樵、廖繼春教導,對塞尚晚期作品、立體派、野獸派等畫風有所研究。1967年因分享祭祀用紙錢收藏結識中國道教思想研究權威康德謨(Max Kaltenmark)教授,後赴法國高等研究實驗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EPHE)深造,畢業後任教於法國並進行佛教、道教、敦煌學等研究。1984年受制於腦疾而無法繼續研究工作,遂於二年後重新側重於油畫創作。1995年其開始做陶土雕塑,一則為治療因腦疾而不便的身體;二則將自身人生體悟捏塑為富有意趣的陶偶,開啟創作生涯的另一里程碑。
1960年代作品較具像,含風景與當代社會現象描繪,〈心在凍原的人〉(1960)即反映白色恐怖時期壓抑氛圍之作。1970年代至1984年作品多為偏印象派風格的法國風景;1986年後則為主要創作時期,過往於野獸派、立體派汲取的鮮豔色彩及構圖等技巧浮現出來;在形體表現上獨創分割手法,人物面龐或靜物常被切為明暗、異色的兩半,藉此暗喻內外在、理想與現實的對比。主題取材於過往在臺經歷,如民間信仰、政治時事與家人關係等,反映對家鄉與自身當前處境的深刻反思。如〈媽祖婆的傳說〉(1994)、〈拜拜〉(1994)具其1990年代後論述家庭關係、自我意象及結合宗教研究背景之特色。〈家庭〉(1997)可見其慣以老嬰孩、成年男子圖像共置於畫面,暗喻其需家人照顧的病軀、自己扮演不同人生角色的認知,同樣分割與重疊人物頭部的技巧亦可見於陶土作品。侯錦郎結合記憶與想像,以多面的臉部探討自己與家庭結構的互動;畫面中揉合的個人意識和異鄉洗禮更是探討其複雜身分認同不可忽略的重點。(撰文|徐蕙心)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