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劉啟祥/Liu Chi-hsiang
畫室/Studio
油畫
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160.5×129.5cm
1939
No.
04856
作品賞析
創作於1939年的《畫室》,是劉啟祥大幅群像畫中頗具典範的一件,也是日治時期畫家創作中,深具特殊時態思維構成的佳作。
創作《畫室》的1939年,是劉啟祥自法返日定居的第五年,也是他和日籍女子笹本雪子結婚的第三年;雖然戰爭的陰影仍然籠罩著日本社會,但新婚的喜悅,明顯地洋溢在劉啟祥這個時期的畫面之中,除1939年的《畫室》,也包括:1938年的《黃衣》、1938年的《肉店》,和1940年的《魚店》。而這些作品,有一共同的特色,就都是以新婚的妻子為模特兒,並作為畫面的主角。其中,尤其《畫室》一作,更有畫家自己的身影,這是一個藝術家美好生活的忠實呈現,在看似現實,又具超現實情境的構成中,散發著一種迷人的美麗與哀愁。
在高162公分×寬130公分(約100號)的巨大畫幅中,有一長柱,從畫面左側直直貫穿,將畫面一分為二。類似的構圖,同見於前提的《肉店》和《魚店》等作中,但《肉店》的立柱和《魚店》的窗框,都在下端和景物合一,沒有完全貫穿畫面;只有《畫室》一作,是完完全全切開畫面,而且立柱還稍稍地傾斜(上端向左)。這樣的構圖,原是日本浮世繪常見的手法,也一度影響印象派的畫家。而這樣的構圖,在《畫室》一作中,配合上方拱形一角的牆面,和拱形後方深色的木柵隔窗,以及下方地面似有若無的階梯,便造成了整個畫面空間的豐富性與神秘感。
回到畫面人物,看似複雜的群像,其實真正角色只有三人,那便是身穿白色工作服、頭戴白帽,手上拿著調色盤的畫家本人,和畫家夫人,以及一位玩球的小女孩。只是畫家夫人,一人以三個時態出現:先是前方穿著黃色連身洋裝、頭戴咖啡色帽子、側身坐在椅子上的美麗淑女;接著,是裸身拿著白色浴袍的模特兒;最後是穿著亮眼黃衣、戴著白色帽子、依偎在畫家身旁的妻子。這種一人分飾三角,連續動態、同時出現的表達方式,呈現了一種猶如電影情節般的特殊效果。而和這一人三角的夫人,交叉構成的,則是一位玩球的小女孩,也是一人多角的表現形式:先是畫幅右側,站在畫家前方、抱著皮球,背對觀眾的紅衣小女孩,轉頭看向她的左側;順著紅衣小女孩的視線延伸,是站在立柱正後方,把球往上拋的藍衣小女孩。而被往上拋的這顆球,和後方那幅懸空的裸女素描隱隱結合;畫中的裸女,拿著一個類似網狀的籃子,身體斜側,長髮飄動,似乎像在盪秋千的模樣,球就在她的膝蓋前方,像是在畫外,也像是在畫中。兩個玩球的女孩,橫貫畫面左右,形成對比呼應:一紅衣、一藍衣,一抱球、一擲球,一站立轉身、一曲膝跳躍;特別是這藍衣拋球的女孩,整個臉被立柱遮掩,更凸顯了一種神秘、詭異的氛圍。讓人不禁沈思:這女孩是誰?是畫家的小孩嗎?事實上,1937年結婚的畫家夫婦,在隔年(1938)生了一男孩,就是日後承繼畫家衣缽的長男耿一,在1939年創作《畫室》時,尚未有女兒。或許畫中的小女孩是畫家疼愛的某位親戚,也或許是畫家對希望有一女兒的投射,更或許是完全基於畫面構成需要,所作的一種虛擬安排。總之,這位玩球女孩的出現,大大地增加了畫面構成的橫向動線,也增添了畫面的懸疑與趣味。
再就整體構成看,從位在立柱後方拋球的女孩出發,順著球勢,經過飄浮的畫中裸女,回到白衣的畫家身上,再向下經由紅衣女孩,轉向前方側身的夫人……,也就形成了一個視覺不斷循環的圓形構成,那是一種連續動態的時間停格,動、靜之間,穿插交織,一如太極圖形的生生不息……。而在這看似現實與超現實的畫面構成中,畫家又在畫幅的右下角,安排一隻咧嘴而笑的白狗,更增加了畫面的現實感與趣味性。同樣的狗,也在隔年的《魚店》一作中出現。
劉啟祥創作《畫室》期間,也是中日戰爭日趨緊張的時刻,畫面在祥和中帶著些許的不安,美麗中流露出淡淡哀愁。
《畫室》完成後,隨即入選二科會展出;1941年,再參展第七屆台陽美展,劉啟祥也在這一年成為台陽會員。
1945年,二戰結束,台灣政權易幟;隔年(1946),劉啟祥舉家返鄉,寓居柳營故宅,1948年始移居高雄市。1950年,《畫室》中的女主角、劉啟祥摯愛的夫人笹本雪子,因生產不順而去世,也結束了劉啟祥創作生涯的早期階段。(撰文/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教授 蕭瓊瑞)
藝術家小傳
一九一○年生於柳營,一九一七年就讀柳營公學校,並在家中私塾學習,一九二三年公學校畢業後赴東京,就讀青山學院,一九二七年入川瑞畫學校研習素描,一九二八年青山學院畢業後入文化學院美術部洋畫科,於一九三一年畢業,並於翌年赴法,定居蒙帕那斯區。留法期間,常至博物館臨摹名家鉅作,曾多次入選法國秋季沙龍與日本二科會,亦分別於一九三一年、一九三五年入選台展。並於一九四三年獲日本二科會展之「二科賞」,同時受薦為二科會會友。 劉啟祥於一九四六年返台,受聘為省府西畫部審查委員,並連任二十七年之久。一九四八年劉啟祥舉家移居高雄,並於一九五二年與畫友創立「高雄美術研究會」,一九五三年組織「台灣南部美術協會」。一九五六年和一九六六年先後二次成立「啟祥美術研究所」。劉啟祥曾任教於三信商職、高雄醫學院、台南家專、東方工專,其對高雄美術之教育與推廣貢獻良多。 劉啟祥作品早期以人物畫為主,並由對人物的觀察進而發掘樸實優雅的人性光輝,六○年代中期則投入較多時間於登山寫生,至晚年,其思緒像是回歸自然的行吟詩人。綜觀劉啟祥的畫面,總是散發著優雅浪漫的理想,及自由靜謐的氣韻。而其對藝術的執著,及對家人真誠溫厚的態度,也吸引他的子女以他為榜樣。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