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黃朝謨/Hwang Chao-Mo
遠眺玉山/A Distant View of Yushan
油畫
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95x162cm
1999
No.
05143
作品賞析
自然之光色風彩,大地山川之起伏跌宕,自然是吸引人為之親近嚮往之境。畫家畫風景,自然是來自大自然所激起的諸多眼與心的感動與想像。畫家畫風景,不僅僅是旅行的遊歷紀錄,更是對腳下這塊土地所描繪出的視-心境和關懷,當然也表現出其藝術的修持與視野。
黃朝謨老師的風景畫作給人的最深刻的視覺撼動是,其獨特的視野結構和淨明形色所交織出的澄明視-心境,而這兩者正是建構其澄明清新且獨樹一格的風景繪畫的重要條件之一。
觀看黃朝謨老師創作的〈遠眺玉山〉和〈慈母亭〉兩件風景繪畫作品,前者的視角由下往上遠眺,後者則以俯覽的視野來結構山景空間,在磅薄氣勢中隱顯著沉穩靜謐而內斂溫潤的氣質,此為綜觀兩件作品的第一時間視覺感動。再細探其中,我們可從繪畫的各種條件來認識黃朝謨老師的繪畫創作,〈遠眺玉山〉和〈慈母亭〉兩作,皆是黃老師與畫友們出遊太魯閣和玉山時,在現場寫生後回到畫室再創作的油畫作品,寫生工作做為觀察、認識、感受風景最重要的臨場體會,這涉及了當下與之後對於風景構成的佈署和氛圍的擬定,而將寫生手稿轉移放大到畫布時,則是進入繪畫空間構成結構的關鍵,畫面的態勢在此決定,畫家個人對風景境界的視野也在此盡顯。
〈慈母亭〉以X形構圖來切分畫面,將兩旁山巒中景與遠山空間給拉開,也藉由山谷溪流切拉出近景,直接且明快的將主題聚焦於微偏左中間位置,結構出險奇又不失安穩、開闊的重構風景。
〈遠眺玉山〉則以仰望視角來架構前、中、後山巒層層重疊的關係,「之」字形的構圖隱匿在山稜線交錯之間,營造出寬廣深遠的空間氣勢,將觀看視線引領而上至玉山主峰。兩處風景的山嵐氤氳之氣是由變化豐富且細膩的綠色層次砌疊顯現,從偏暖層的綠色調性,再隨著空間距離逐漸帶往冷寒綠色調,在明度調子的細緻變化中又不失彩度的維繫,在在看出黃朝謨老師深厚的繪畫修持,尤其是「綠」這一顏色的運用與操控可謂獨絕。
同時,綠色層的變化狀態也藉由筆觸大小的運動和線條造形來塑造山的量體、起伏和稜線走勢等,也透過點線虛實疏密,去串接暗示景物之間的重疊來構築出空間關係,最後,則以更精準銳利的眼界,調度形色的前後秩序和視覺的鬆緊關係,如亮麗隱身促立在萬綠叢山澗中的〈慈母亭〉,在深遂沉穩的畫面中展現動人的節奏和精彩的風景視界。
(撰文│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副教授 黃志偉)
藝術家小傳
黃朝謨(1939-)出生於屏東東港,1967年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油畫組畢業,1977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雕塑組畢業,曾旅居比利時多年,是戰後東港較為早期的留洋全方位藝術家,於1988年返台任教於文化大學美術系並兼任系主任,同年受文建會聘請主持黃土水〈釋迦出山〉像原模修護工作,及擔任「奇美藝術人才培訓計畫」評審等,當時其藝術專業度已受肯定。
自小深受外祖父從事書畫工藝影響,潛移默化之下黃氏對書法與繪畫產生極大的興趣,尤其是書法,成為其日後創作的重要元素。大學時期所積累的解剖學和素描之素養,黃氏持續透過觀摩與苦心自學,轉化成雕塑製作,甚至是教學,可見其天賦所在與觸類旁通之能力。
於比利時留學時希望增進雕塑專業之不足,便轉入雕塑組將雕塑重新學習,但同時也不忘每日的書法與繪畫練習,乃至於之後將文人畫傳統「以書入畫」再詮釋,出現寫生風格的彩墨創作(1977~1987),其畫境帶有文人畫的蕭條淡泊之感,於1979年黃氏的彩墨畫獲頒「紅寶石獎章」的榮譽肯定。
返國後1988年於文化大學任教並兼任美術系系主任期間,雖僅短短一年後又即返比利時,黃氏與國內相關藝文政府單位與機構皆有積極的接觸與合作,擴大了與臺灣藝文界的人脈關係,為日後推動台、比之間的交流奠定根基。
自1990年起,黃氏常在國內舉辦個展,此時期的油畫作品仍延續融會東西之特質,而其作品題材多傾向風景畫,並且常呈現寬闊遼遠的景象,即其最為人知曉的「廣闊風景」風格。約在1990年代後期~2000年代初期,曾出現不少以油性簽字筆或鉛筆寫生之後再上彩的水彩畫。
透過時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才郎先生的引介,與林天瑞、王國禎、林勝雄、林加言等高雄地區畫家結識,經常互相觀摩切磋及相邀出外寫生,並曾於1999、2001及2006年舉辦共三次的「高雄五人展」。期間黃氏受同儕影響下,對自身的繪畫創作進行沉澱與盤整,在繪畫思維上更趨成熟,故此美術團體的參與對其繪畫藝術生涯有其不可抹滅的重要性。(整理|賴逸芸)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