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LIL_7214
DSC_3471
LIL_7174

  • 約瑟夫·科蘇思/Joseph Kosuth
  • 世界地圖(臺灣)/Mappa Mundi (Taiwan)
  • 綜合媒材
  • 霓虹燈管、7組文字展版
  • 約800×2400cm(裝置空間尺寸)
  • 2017
  • No. 4944

作品賞析

《世界地圖(臺灣)》為本館邀請藝術家科蘇思為「靜河流深」展覽所作之作品。科蘇思於本館104展間之大面積牆面,以約800×2400公分之大幅度霓虹燈裝置世界,還原了1638年荷蘭人Willem J. Blaeu繪製的《臺灣海圖》中的西海岸輪廓,搭配7塊文字板排列於霓虹燈裝置周遭,其中援引了地理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社會學家及詩人對於「地圖」概念的相關文句。地圖是人類嘗試再現世界的一種視覺型態,17世紀的地圖為製圖師所繪製的物件,而科蘇思在《世界地圖(臺灣)》一作質疑了地圖的本質,並探討了地圖製作在人類語言上的承襲傳衍。此作質問了地方化意涵的語義學面向,隱射了語言的本質立基於持續生產的過程,且最終形塑了本體的意涵。

《世界地圖(臺灣)》為科蘇思首件將地圖輪廓作為霓虹燈裝置之作品。科蘇思過往以地圖概念為發想的創作,可見於2007年的《另一個不表述的地圖,美洲之前的世界》(‘Another Map to Not Indicate, The World Before America’)。此作為西班牙拉斯帕爾馬斯的現代藝術中心(CAAM)邀請之委託創作,科蘇思以哥倫布之家(Casa de Colón)博物館中館藏的地圖為創作素材,再製15-16世紀之古地圖,以及並置文人對於地圖概念之詮釋。

藝術家小傳

約瑟夫‧科蘇思 (Joseph Kosuth),1960年代觀念藝術先驅與中流砥柱。其創作深刻關注著語言在藝術中的產生方式、角色與意義。1965年作品《原始調查》 系列,藝術史學家視為第一批觀念藝術。追求淡化傳統藝術的表現性與技法,剝離藝術家個人精神與氣質的存在性,讓創作的媒介與素材本身傳遞直接、單純與不含情感溫度的訊息或觀念,呈現簡約冷靜的風格,也令觀者感受到藝術純粹的力量。代表作品有《一個自我定義的物件》、《文字就是行動》、《尤利西斯》、《淨化作用、轉換、心靈創傷》等。2016年為台灣桃園機場捷運A1台北車站創作公共藝術《紛紛從田裡飛起》;《'(等待-)無意義的語句8號'》、《世界地圖(臺灣)》則典藏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參展於2018年高雄市立美術館特展《靜河流深》。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