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LIL_7214
DSC_3471
LIL_7174

  • 約瑟夫·科蘇思/Joseph Kosuth
  • 世界地圖(臺灣)/Mappa Mundi (Taiwan)
  • 綜合媒材
  • 霓虹燈管、7組文字展版
  • 約800×2400cm(裝置空間尺寸)
  • 2017
  • No. 04944

作品賞析

〈世界地圖(臺灣)〉為觀念藝術先驅美國藝術家約瑟夫.科蘇思應高雄市立美術館「靜河流深」展覽所委任之現地創作,作品由巨幅之霓虹燈光裝置地圖伴隨一系列七幅的文字板所組合而成。
霓虹燈地圖線段取自於1638年《手繪臺灣海圖》台灣西南海岸線的一部分,擇選繪製於17世紀大航海時代之古地圖,其有著在地無法閱讀的語言,以及與今日台灣截然不同的國族認同;並且,不同於我們實際使用的現代地圖,它屬於一種正在建構中的世界觀,和我們當代的「世界」概念認知相較形成一種差異的經驗。由絹印製作的文字板則呈現自諸如: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 1925-1995)、霍爾(Stuart McPhail Hall, 1932-2014)等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對於地圖製圖之指示、再現、意義、圖示、社會構成等重要概念的引文,又重新賦予地圖本身與製圖的形成再一層的意義。
延續著科氏創作中一貫對藝術之意義生產與形成之詰問,概念與語言兩者於其中的運作,〈世界地圖(臺灣)〉一作透過文本的援用,探討著地圖繪製的語言意義,製圖學對象與製圖的內在語言之間的關係,藝術家質問著在地化的語義學意涵,返回語言生產過程以及意義塑造之本身。(撰文|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策展人 方彥翔)

藝術家小傳

約瑟夫・科蘇思(Joseph Kosuth)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托雷多(Toledo, Ohio),為美國觀念藝術運動先鋒,現居紐約及倫敦。1964年畢業於克里夫蘭藝術學院(Cleveland Institute of Art),1967年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The School of Visual Arts, New York),1971-72年於社會研究新學院(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研修人類學與哲學,為日後開創性的藝術哲學理論奠下基礎,曾任《Art & Language》、《The Fox》、《Marxist Perspective》等期刊雜誌編輯。曾任漢堡造型藝術學院教授、德國國立斯圖加特造型藝術學院教授,並經常以客座教授與講師之身份,活躍於世界各大學校,包括耶魯大學、杜克大學、紐約大學、牛津大學、巴黎大學⋯⋯等。近50年來,科蘇思持續以書寫及創作探尋藝術的本質。他反對延續約定成俗的傳統藝術概念,1965年的作品〈一和三張椅子〉(One and Three Chairs)質疑了語言與物件之間的絕對關連,被視為觀念藝術浪潮極具代表性的先導作品。1968-69年的文章〈哲學之後的藝術〉(Art after Philosophy)展現了開創性的藝術批判思考模式,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觀念藝術的宣言,他強調藝術之精髓旨在觀念(idea)而非美學,翻轉了當時葛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捍衛的抽象表現藝術所彰顯的形式主義。作品由世界各大美術館收藏,包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漢美術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龐畢度中心、泰德美術館、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等。(撰文 | 鄭皓勻)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