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劉國松/Liu Kuo-sung
佛光圖/Buddhist Nimbus
水墨
水墨設色、紙本/Ink and color on paper
46.8 × 185.5cm
1973
No.
857
作品賞析
任何一位畫家的表現,都離不開生活教養和對藝術的體認。劉國松在五十年末,帶著西洋抽象畫的體驗回歸本土,與文人畫的抽象概念相結合,從事水墨畫現代化的工作。一九六九年初,因受太空發展偉大成就的刺激,創造一系列的太空畫,歌頌這大時代的來臨。又因作者對佛教與禪宗的鑽研,發現二者與藝術所追求的非常相似,都是在求其本質。因此,作者試圖將廣大遼闊的宇宙太空與無內無外一切皆空的境界相結合,在其作品中呈現出來。佛光圖為該系列之一。
作者款識(落款簽名年款):劉國松一九七三
作者鈐印(朱文白文):劉國松(白文)。
簽名位置:中下
關鍵字:現代水墨、日月、地球
藝術家小傳
自我有記憶開始,就沒有過安定的生活。父親是一名軍人。我出生在安徽,祖藉是山東青州,但一直到大陸開放後才第一次回老家。我從小就喜歡文學和繪畫,記得四年級時所畫的一張鉛筆畫,被老師貼到六年級的黑板上,五年級所寫的一篇作文〈逃亡五年〉,被老師送到當地的《悟溪日報》上發表贏得了許多讚美和同情的眼淚,也第一次看到母親真正開心的笑容。勝利後我母子定居在湖北武昌。我十四歲讀初二時,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總是鑽進裱畫店看牆上貼的國畫,日子久了,老板好奇地問我之後,就給了我一些裁剩的紙與舊毛筆,就在他熱心的鼓勵與指導下,我瘋狂地畫起傳統的中國畫來了。由於父親在抗日戰爭中戰死沙場,我有資格就讀遺族學校,一九四九年隨學校撤退台北後,即分發到師大附中就讀。由於我一心要做畫家,同時又得導師,鼓勵,我讀高三即考進師大美術系,從此走上了藝術這條艱苦而有樂趣的道路。 一九五四年四年級時,與班上的三位同學一起去參加全省美展結果落選。因此在實習教學以後,舉行了「『 四人聯合畫』,並成立了『五月畫會』,發起了現代藝術運動。第三屆展後,我有感地提出了『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 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於是走中西合壁的創作路線。一九六一年深覺對傳統文化有責任心與使命感。回歸本土即變成我的目標,而高呼:『藝術創作來自生活,我們既不是活在宋元的社會,也不是身處紐約或巴黎乃至東京的環境。我們實際生活有目前的時間與空間交叉的四度空間』。這時間是四五千年來的中國文化傳統,空間是受西洋或日本現代文明衝擊的台灣社會。這是一個東西文代交流空前頻繁的時代,要想反映這一時代的精神特質,就應該一面從中國文化的舊經驗中,有認識的選擇保留;另一面從西洋現代文明的表現上,有認識地選擇吸收,創造一種既是中國的又是現代的個人新畫風,建立起屬於廿世紀中國繪畫的新傳統。當時余光中為文稱讚此一轉變為浪子回頭。現代水墨畫即成為台灣這片土地上,經過交集後精心培植生長而成的新品種,它是真正屬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現代產物。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