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武玉玲/Aruwai Kaumakan
生命軸/The Axis of Life
綜合媒材
布料、棉線、有機棉、毛線、鋁線/Fabric, cotton thread, organic cotton, wool and aluminum wire
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
2018
No.
05152
作品賞析
長年以纖維藝術為主要創作的武玉玲(Aruwai Kaumakan,1971-),2020以「花環」為個人創作主軸於首次個展中—「纏繞」(排灣族語ljemigaliqe)—是由於纏繞技法在視覺上以及過程中會產出「同心圓」(排灣族語 kituku,意指排灣族傳統社會共生共治的生命共同體關係。)的生命周圓,這如部落頭目、貴族生命經驗、乘載著家族的使命傳承,參與部落大小事務,將族人緊緊地聚合/纏繞在一起,凝聚生命共同體的信念;因為也有包覆與堅固的意義,如同部落責任制度中,無論哪一個階級,都是建構在關愛與保護的心態,也因此「纏繞」也代表著武玉玲的創作初心。因此,延續2018年Pulima藝術獎首獎的作品之一〈生命軸〉以纏繞的技法,將布料、棉線、有機棉、毛線、鋁線為媒材,成為獨特的軟雕塑模式,這件作品也成為武玉玲開創自身說故事(storytelling)的主要作品,在Pulima藝術獎展覽中的每個美麗的物件象徵著傳統的女性規範,從武玉玲的母體文化—達瓦蘭(Davalan)部落傳統社會內化於個人的精神價值,承接外婆名字的Aruwai說:「從祖先賦予的血脈和傳承的知識體系及部落的祭典和生活承襲予我豐饒的智慧知識,使我深知每一花一草、一針一線等等都有規範和意義,更是部落文化美學存在的證據。以母體文化所給予我的位份和流傳的記憶,透過創作傳達它的精神傳承,實踐與回饋且成為緊繫著部落的同心圓力量,也是我期許在當代創作的道路上』。〈生命軸〉以鮮紅的線材為主,使用鉤編技術創作了大型抽象創作,似花形的結構之中可以看見母性的強韌與女性生育特徵,Aruwai使用了大量、飽滿的紅色纖維、布料包裹似開放、包容又收口的結構,紅色訴說是生命力、血液、脈動與血緣,垂掛的袋狀結構與纏繞的線條交錯垂墜,呈現既強烈又柔軟呢喃的生命故事。(撰文│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王昱心)
藝術家小傳
武玉玲(1971-)出生屏東三地門鄉達瓦蘭部落,為排灣族人。身為貴族公主,自幼接觸傳統服飾、學習編織技藝,北上任職多年後,回鄉開始接觸工藝設計,在堅守部落傳統規範、跳脫刻板桎梏的前提下展開藝術創作。畢業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時尚設計與管理研究所的武玉玲,創作形式包含編織、工藝設計、首飾、珠寶設計,近年轉向軟雕塑與裝置藝術。曾入選第二屆Pulima藝術獎、獲第四屆Pulima視覺藝術獎,2020年受邀參與橫濱三年展,2022年為臺灣唯一受邀至世界三大雙年展之一的雪梨雙年展之藝術家。
身為部落頭目家族後代並擁有貴族身分的武玉玲,自小帶有家族中的美感涵養,並傳承其母親與祖母的排灣族婦女的工藝經驗。另外也向設計師黎芳瑜女士學習珠寶設計的技法,並獲得飾品美學的積累,故武玉玲的早期作品多為飾品設計,其中可見盛放的華麗與尊貴感風格;在創作技法為運用線材來做為複合媒材、雕塑式的飾品設計。
直到2009年八八風災衝擊使族人被迫遷徙,武玉玲決定返回部落,這一年也是她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使得此後創作轉向更深層的內蘊,盼望將部落與個人串成同心圓,傳遞最純粹的內心思想。在創作形式上,2011年時獲選「原藝在部落」的駐村計畫時,開始展開多方面的創作實驗,並於隔年2012年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那路很會彎」駐村成果中,展現具實驗性的軟雕塑作品。爾後於2014、2018年的Pulima藝術獎展覽中,進一步呈現武玉玲的軟雕塑作品已擺脫過去「裝飾」的概念,著眼於傳達其信念與反思,並常見以植物或物體造型描繪自然或文化意象。在技法與媒材上,武玉玲以「拆解」、「纏繞」、「鉤編」等技法,且運用大量的線材、布料織品、藤與木、植物種子、皮件等複合媒材,同時也邀請部落婦女與長者共同創作,使得近期創作之作品數量相當豐富。武玉玲的創作蘊含女性自我敘事的基調,女性是獨立的個體,卻在家族與傳承上不可或缺。故其創作中常見的紅色,一方面象徵著家族的血脈,同時也是女性身上的血液和器官。武玉玲關懷並貼近女性微觀的生命脈動,亦思辨女性意識的課題。(撰文|賴逸芸)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