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侯聰慧_龍發堂之一

  • 侯聰慧/Hou Tsung-hui
  • 龍發堂之一/Lung Fa Tang (Buddhist temple-cum-mental asylum)-1
  • 攝影
  • 銀鹽相紙/Gelatin silver print
  • 60 × 50cm(相紙尺寸)
  • 1983
  • No. 3312

作品賞析

  《龍發堂》系列於1983年拍攝,侯聰慧部分拍攝的作品隔了約二年才沖洗出來,取出的底片已因受潮而有發霉的現象,所以洗出來的照片邊緣多處密布微細的點狀紋路;時間醞釀後產生出來的痕跡,反而無意間更強化了照片中特異的部分。這就是侯聰慧,不因發現底片就廢棄,也不嘗試修復成完好無痕的方法。
所謂紀實攝影包括了記錄真實的特性,及對人文社會的本質關懷,並常以系列性的形式試圖展現某個事件或現象的各種面相。《龍發堂》系列對於當時精神病醫療方式的探討、對人道關懷及人權主張等社會議題提供了「讓照片說話」的第一手訊息。而真正引起攝影界探索的其實是他的手法,精神病患在其捕捉的影像中,或失焦或逆光,或特寫或處於陰暗,呈現了游移、閃躲、茫然或另類的專注,蔓延的霉狀物更賦予作品特異的氛圍,讓變異的元素靜默地滋長。系列場景組合下,看到了擺盪在正常與異常之間交融產出的熟悉與陌生感,那是紀實之外,真正深深觸動我們心靈深處的地方。(撰文/陳秀薇)

藝術家小傳

  1960年出生於高雄市。非學院出身的侯聰慧,於高一期間休學,15歲即與家人開設經營唱片行,復學後學習室內設計,高中畢業後19歲即從事室內設計工作。1981年當兵期間因罹患憂鬱症,住進精神病院,出院後在遠親家的養雞場養雞,但因自覺精神狀況不佳,主動住進高雄醫壆院附設醫院的精神科,在住院期間因精神科舉辦一場義賣活動而繪製油畫作品,畫作顯現出他的藝術創作天份。展出後受到藝術界的矚目,繼而獲得許多展覽的機會。1983年跟隨醫師在醫學雜誌《立達杏苑》中擔任攝影記者,因此拍攝了〈龍發堂〉系列作品。〈龍發堂〉系列作品自1983年拍攝後,直至1989年才公開,雖然侯聰慧無意將底片放置如此長久的時間,但以發霉的底片沖洗出來的一張張黑白影像,霉菌擴散在影像中,仿如影中人內心世界的寫照,讓觀者強烈感受到影像中人物的癲狂氛圍與特殊的影像效果。〈龍發堂〉系列作品從紀實性的討論轉向了藝術性的探討,藝術家以晃動、失焦及保存差異等攝影技術上的失準,也讓人將顛狂的人物形象投射至拍攝者自身。1987年後在《人間雜誌》、《自立晚報》擔任攝影記者的侯聰慧,未曾受過學院的攝影藝術教育,因此在攝影與沖洗底片方式上,均依循著自己的經驗進行著,繼而創造出獨特的個人風格。侯聰慧的作品能提供觀者從美學的角度,觀賞其作品中特殊的美感,亦能從紀實攝影的角度,察覺他所關注的社會議題。侯聰慧的創作紀錄著社會底層的人民,如精神病患、勞動階級工人,以及受災戶等,作品無疑地是為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發聲;正如1980年代黨外人士的抗爭中亦能見到他的身影。1985年以高雄港埠拆船勞工為題材創作的〈拆船廠〉系列及1985~86年間以高雄前鎮草衙地區原住民生活態樣為主題而拍攝的〈都市原住民〉系列等作品,皆展現了侯聰慧對這片居住的土地所投注的關懷與思考。(撰文/侯昱寬)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