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05280_A001

  • 張新丕/Chang Sin-pi
  • 菁仔園的光照(三)/Daylight in Betel Nut Farm
  • 壓克力畫
  • 壓克力、畫布 /Acrylic on canvas
  • 170x130cm
  • 2022
  • No. 05280

作品賞析

藝術家張新丕曾受西方現代藝術教育與洗禮,曾為奧地利分離派一員,回國後更積極地投入臺灣現代藝術的行列。因此,在藝術觀念上,具有多角度的思考與更深層繁複的操作。以繪畫為例,他一方面著重於視覺的效果與張力,包含畫面結構的安排、色彩層次與筆觸層次等面向;然而另一方面,卻不停留於描繪主題過於單一化的意義指涉,而是試圖從主題延伸出更豐富與多元的交錯語意。以他畫中經常出現的檳榔樹為例,既可以是臺灣農業在全球經濟網絡下的突變元素,也是地方景觀與土地測量的基準點,還是社會人文真實樣態的參照,甚至是情慾流動與肉身存在的象徵符號,上述各種不同脈絡的路徑不斷環繞於檳榔樹,這個由藝術家所展開的符號。

〈菁仔園的光照(三)〉(2022)透過構圖的設計,突顯菁仔園的空間與節奏感,以及菁仔本身無法忽視的存在感,延展出土地分佈的人為秩序與規劃。另一方面,以色彩高反差帶出屏東生活的視覺經驗,色光不僅逼顯顏料的極限,也喚醒一種強烈的身體感。(撰文|鄭勝華 台南應用科大美術系助理教授)

藝術家小傳

出生於屏東縣內埔鄉,自幼隨父親張金得習畫。1976年東方工專(現為東方設計大學)美工科畢業後,1979年赴歐留學,1987年畢業於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之後曾於奧地利居住創作。留歐期間,廣泛接觸當代藝術思潮,曾為奧地利藝術團體「分離派」成員。1993年返臺後,全心投入創作。於屏東籌組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為當時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先驅。近年從獨立創作而到團體參與,曾參與新臺灣壁畫隊,多次移地發表集體創作,回歸到臺灣本土文化意識的呈現。亦在魚刺客團隊中,發表一系列有關海洋課題之創作。除多次在巴黎、奧地利等國際性美術館及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臺南市美術館等地舉辦個展及參與聯展外,亦從事策展、參與相關藝文活動,活躍於當代藝壇。
張新丕的創作形式包括油畫、壓克力彩、綜合媒材、雕塑與裝置藝術等,作品中常見稻稈、香蕉、檳榔等符號元素,展現出地方色彩、鄉土情懷,甚或情色曖昧等豐富的意涵。近期作品更以檳榔樹等意象演繹出南國「熱帶天堂」濕熱的溫度與土壤氣息,藉此傳達親身體驗南方的陽光、空氣、水等所產生的感觸,進而企圖轉譯氣候、產業、土地開發、社會變遷等值得被關切的議題。綜觀其創作,結合了所處的環境氛圍及自我反思的態度,以曖昧而模稜的造形及隱喻的心象表現手法,將身分認同、自我辯證之探究,以至於對人民、土地、生產、海洋與環境景觀等關懷融於創作之中。(整理|陳美智)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