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VR環景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國際特展《瞬間》
展覽介紹
售票資訊
導覽/講座
教推活動
小周末音樂會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全都露OPENCAMP
全都露 OPENCAMP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VR環景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國際特展《瞬間》
展覽介紹
售票資訊
導覽/講座
教推活動
小周末音樂會
更多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全都露OPENCAMP
全都露 OPENCAMP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更多
線上展覽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更多
AR/VR體驗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陳水財/Chen Shui-tsai
台灣塔露桑之一/Japanese Soldier in TaiwanⅠ
綜合媒材
壓克力顏料、凝膠、石蠟、畫布/Acrylic, gel and paraffin wax on canvas
210.5 x 150 cm
1999-2012
No.
05111
作品賞析
1999年之後,陳水財的創作走向兩個主要的方向;一是受數位網路影響的虛擬圖像,一是家族記憶的浮現與捕捉;《台灣塔露桑》系列即屬後者。
「塔露桑」(たろうさん)是日語中的「太郎」,也是對軍中「少年兵」的稱呼;有一點像台語中的「春風少年兄」,又有一點像「黑狗兄」的稱呼,但不像「黑狗兄」的講求時髦,卻多了一絲英雄的氣概。在戰後初期的台灣農村,仍有許多當過「日本兵」的親族長輩,他們往往聚集一起,喝了酒,就會大聲高唱日本軍歌,人們也都習慣稱呼他們「塔露桑」。
1999年,陳水財逐漸結束以單一人頭卻富多元象徵的《人頭》系列創作,進入《台灣塔露桑》的系列,那是對成長記憶的追念與捕捉。最早的構圖,是以手繪的方式,將主角置於畫面正中,這也是當年許多台灣青年當兵時喜歡到照相館拍全身軍裝照的共同形象。之後,藝術家將手繪的底稿,再以絹印、炭筆、石蠟、凝膠等媒材和技法,加以多次覆蓋、重繪,形成一種重疊、模糊的視覺現象,一如記憶中不可確定的影像;而色彩的曖昧、若有若無,也產生了一種充滿虛幻與感傷的情緒。
日治時期的社會生活經驗,儘管在戰後戒嚴體制的壓縮下,一度似乎消失無踪,但在戰後初期出生成長的藝術家,如陳水財等人的身上,仍是伴隨著語言、生活日常,成為集體記憶中難以掩藏、抹滅的重要成分。(撰文|蕭瓊瑞 台灣美術史研究者)
藝術家小傳
陳水財(1946-)出生於台南七股的鹽村家庭,陳水財從就讀後港國小時就展露美術天分,初中進入美學風氣興盛的北門中學,畢業後選擇臺灣省立臺南師範專科學校(現為國立臺南大學)就讀。從台南師範畢業後,回到母校後港國小任教,期間在郭柏川畫室學習素描,接觸到郭柏川的繪畫理念,深刻地影響了他日後創作走向。在國小三年服務期滿後,陳水財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繼續進修,老師李石樵、廖繼春等都帶給他許多創作上的啟發。當時適逢台灣現代繪畫風氣的轉捩點,讓他開始去思考何謂藝術的本質,更激發了他往後推動藝術革新的動力。
結束師大課程後,陳水財回到高雄任教,適逢台灣鄉土運動蓬勃發展時期,陳水財心中的鄉土就是每天生活的空間,創作題材以「都市生活」為核心,藉由描繪卡車、廠房、行道樹、機車等現實景觀,或是生活周遭的人像,展現當時高雄的工業都市樣貌。陳水財的生活圈始終緊緊圍繞著高雄,創作外也在高雄美術現代化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曾參與創辦南部藝術家聯盟(1979)、《藝術界》雜誌(1985)、高雄現代畫學會(1987)、《炎黃藝術》雜誌(1989-1996)、新浜碼頭藝術空間(1997)等組織與活動,並以立論精準的藝評風格,獲得「高雄三支筆」之一的尊稱。陳水財並於2010年榮獲高雄市政府頒給文化界的最高獎項「高雄文藝獎」。(整理|陳嬿晴)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