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謝德慶/Hsieh Teh-Ching
我的軍人身份/My Military Service ID
壓克力畫
壓克力、畫布 /Acrylic on canvas
128x264.5cm
1973
No.
05278
作品賞析
對大多數觀眾而言,對謝德慶藝術創作的理解,主要是以他在紐約所進行的五件行為藝術為討論標的(〈籠子〉(1978-79)、〈打卡〉(1980-81)、〈室外〉(1981-82)「〈繩子〉(1983-84)、〈不做藝術〉(1985-86)),甚至似乎以此定位他一生的藝術創作。然而,如果要更細膩地了解一個藝術家,如何在行為藝術尚未出現於臺灣,甚至在國際上也剛剛初始的時代裡,理解創作者如何走向這一條沒人走過的路,那麼就勢必延伸到藝術家其它階段,包含藝術的思考與追尋的漫長路徑,尤其是當中重要的轉折與關鍵。
1967年,謝德慶十七歲,這同時也是他轉向藝術生涯的關鍵年。該年他父親因病到台北就醫住院,母親北上隨同照顧。從小鬼靈精怪,受制於父親的管教,反叛青少年時期的這一年,暫時脫離父母的管束,猶如脫韁野馬,逃家逃學,更曾獨自冒險探索這塊土地。後因曠課節數太多,只能辦理休學。也因為輟學的緣故,他父親安排他到台北補習,但謝德慶到台北之後,卻進入席德進的畫室學畫,啟開他更自由遼闊的藝術視野。
〈為本能而奮鬥的羊〉(1969-1970)與〈我的軍人身份〉(1973)兩件作品皆為他早期創作實驗之作,也是他1974年偷渡到美國之前的作品,可作為理解早期創作階段的重要參照。
從〈為本能而奮鬥的羊〉這件作品,可觀察到他早期的繪畫已試圖突破既有的類型與風格,既無關乎對鄉土的情懷,亦非單純對客觀現實的描繪,強烈具個人特性,接近野獸派、表現主義的風格。即使隱約可見一些羊的特徵與造型,但是就表現方法、筆觸或造型而言,皆呈現出一種反叛繪畫規範的精神,將色彩與線條混融交錯,將造型分裂拆解,形成龐雜歧異的狀態。
另一件作品,〈我的軍人身份〉則有極大的差別,不再糾結於繪畫表現性與主題本身,而更傾向一種觀念的視覺化,接近低限主義的表現方式,將他軍旅生活的三年(1971-1973),也是身體遭到強制規訓的生命狀態,以清楚的兩個色塊(白色與草綠色),以及標示軍人身分的重要號碼,用這幾個看似簡單的視覺符號,標註出生命中難以逃離的、具沉重感的空間與時間。從該作來看,似乎可觀察謝德慶從繪畫轉向觀念的跡象,甚至往後朝行為藝術發展的轉向。(撰文|鄭勝華 台南應用科大美術系助理教授)
藝術家小傳
出生於屏東縣南州鄉,工作並居住於美國紐約。1967年高中肄業,於臺北的畫室習畫,但未進入藝術學院體系。完成義務兵役(1970-1973)之後,在臺灣的美國新聞處畫廊舉辦個人畫展,此後不久便停止繪畫,開始一系列行為作品,其中在進行〈跳〉作品時折斷雙腳腳踝。之後接受船員訓練,以其作爲進入美國的途徑,1974年在費城附近的德拉瓦河跳船進入美國,以非法移民身份在紐約生活14年,直到1988年大赦才成為法律公民。在美國最初4年,於追尋藝術實踐的同時,以洗盤子和做清潔工維持生計。1978年至1986年,發表5件《一年表演》系列作品,分別為〈籠子(1978-79)〉、〈打卡(1980-81)〉、〈室外(1981-82)〉、〈繩子(1983-84)〉、〈不做藝術(1985-86)〉。之後開始進行〈十三年計劃〉,於13年之中創作「藝術」,卻不發表「藝術」,作品從36歲生日(1986年12月31日)開始,到1999年12月31日結束。2000年後,免除為期13年不發表作品的制約,陸續在各地展出,包括紐約古根漢美術館(2009)、紐約現代美術館(2009)、「光州雙年展」(2010)、「利物浦雙年展」(2010)、「聖保羅雙年展」(2012)、「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2017)等。
謝德慶的藝術創作從繪畫開始,但很快意識到繪畫對於創作的限制,轉而開始嘗試行為藝術創作,並以攝影等形式紀錄。其行為作品的執行漫長且艱辛,透過自我身體與時間的互動,以極端嚴苛的行為表演形式,表達、體驗「時間」的具體意義,進而引發觀者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及生存狀況的某種荒謬性,這些作品也樹立了謝德慶在當代藝術中不可抹滅的地位。(整理|陳美智)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