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梅丁衍/Mei Dean-E
後內戰誌/Post Civil War Memorandum
綜合媒材
紙/Digital print on paper
228.5 × 149.5cm
2009
No.
3930
作品賞析
物質的文化符號始終是我的興趣所在;與其說是人們創造物質文明,倒不如說是人們因沉溺於物質改造而顯示其生命意義之所在。就社會學觀點,如果毀滅或忽略物質文明符號的意義,那麼社會也就不存在,於是,我從物質史學習認識自己。
當代社會的物質符號有其強烈的流行生產性格,而我關注的則是依附在台灣近代史邁脈絡下的物質符號,或可說是一種個人成長史所延伸的社會學考察。
拜網路拍賣之賜,昔日的跳蚤市場得與圖書館知識結合成一旁大的「fLea-brary」學(本人創字)。由於物質出土(清倉)在先,文獻考據追隨在後,致使過去幾近滅絕的社會集體瑣碎記憶得以逐漸還原,大開眼界,同時潛移默化,增進了歷史意識。當然,在這個歷史拼圖過程中,穿梭驚豔的盡是歷史的感慨與無奈。(作者自述)
來自大陸的中山裝、台灣五○年代純樸的木椅,仿若靜物畫一般簡潔而平靜的畫面中,透過作者使用物質的象徵寓意,隱隱透露出悠遠深長的故事。一堵牆、一件軍裝、一把木椅,看似不相干的物件,在梅丁衍悉心安排中,賦予歷史事件的隱喻。《後內戰誌》表現國共時期的歷史故事,軍國主義對照尋常百姓,外省人與台灣人的關係與衝突,經過幾十年時間的沉澱後,對台灣社會與價值觀造成極大的衝擊與變化。軍服與槍帶是權威的象徵,木椅是台灣早期民居中的座椅,懸空與落地之間的距離,是族群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撰文/李幸潔)
藝術家小傳
一九七七年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一九八五年紐約普拉特(Pratt Institute)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講師。對藝術建立在“知性”探求的梅丁衍,小學隨何肇衢學畫,高中時又投入李石樵門下,這是他摸索的階段。從古典主義、印象派、寫實、超現實等,藉繪畫技巧之訓練,在視覺經驗中掌握到“美”的要件及形式。後加入十青版畫會,受廖修平之影響,創作開始走向觀念性、實驗性之前衛藝術風格。八○年首次個展,藉諷刺、暗喻手法批判社會衝突、矛盾亂象,而被稱為類達達的前衛藝術家。 一九八三年到紐約普拉特學院,延續在台灣之綜合媒材創作,也深入的研究達達運動的歷史資料,了解杜象的藝術理念即建立在語言的思惟辨證原理,影響了如羅森柏格(R.Rauschenberg)、瓊斯(J.Johns)及七○年代的觀念藝術。此時期體認了觀念性藝術的旨趣。八五年接觸到『禪』藝術家之思想,如布列格特(G.Brecht)、弗拉克斯團體(Fluxus),以思維取代創作,對藝術抱著隨機、隨緣的態度,迷戀於“虛無主義”。 在紐約的華人身分,他思考個人身分認同問題。而從中國近代史的“再閱讀”重新檢視自己的文化背景與在新大陸的定位問題,也重新思考『為人生而藝術』的本質,體認藝術的意義應來自社會的互動。由虛無又回歸“現世”藝術,此時,在藝術題材、媒材上,選與自己文化背景熟悉者,不管是政治性議題、宗教內涵,皆認同區域文化之存在,側重於文化政治性思考。探討著台灣、大陸、美國之社會結構與制度。 一九九一年開始關注“後現代”思潮,發現後現代理論核心源自語言學的突破,自馬克斯主義起,經由存在主義、結構主義進而到解構主義,後現代的思潮對藝術本質探討由實在論走向虛無論。 受後現代理論的影響,返回台灣時期的創作理念為“觀念.語言.社會性”。以東西文化之種種課題,反思區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之定位。『社會與政治』不顧禁忌,以虛無的辭彙,幽默、諷刺探索中國文化之背後意義。『思愁之路.錦鏽華夏』系列,以東西文化差異,思考區域文化定位。『哀敦砥悌』以儒家文化,反思東西方文化差異下,形成價值體系的斷裂。『繪畫考古學』是後現代的閱讀遊戲,回歸水墨歷史背景研究,以平面繪畫,重新審視繪畫在東西方文明發展中之統一性原由。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