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陳水財 /Chen Shui-tsai
蘋果新滋味之二/New Flavor of an Apple II
油畫
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78x80cm
1991
No.
05016
作品賞析
陳水財(1946-)在1980年代,開始嘗試《人頭》系列的創作。不同於對高雄城市建設與景觀的現實描繪捕捉,藉由這些五官被略去的人頭,呈現共通性的「現代人」的臉,更轉往精神向度的內在表現。《人頭》系列,可分為1994年之前的「鬱黑時期」,和1999年之後的「年華似水」時期,此時陳水財也於繪畫媒材中混合墨、壓克力顏料、樹脂等,讓顏料增加厚度、稠度,也具備光澤的層次,並賦予作品東方水墨的精神氣質。
〈蘋果新滋味之二〉創作於1991年,此時陳水財將人頭與蘋果相並置,同期的其他作品尚有如〈肖像與蘋果〉,藉由是蘋果、非蘋果,是臉非臉的形象,在造形上形成對應與趣味性之外,更深沉的是對於表象、真實與非真實的意義辯證。畫面中的蘋果置於灰濁的堆疊顏料中,顯現不斷交錯覆蓋、塗抹的厚重肌理,層疊凝滯的混雜色調中,稀釋過的紅色顯得格外突出,於其他顏料之上,形成自動性的拓暈、滴流效果。紅色是蘋果的顏色,然而又成為對比於黑色之外的強烈鮮明色彩,傳達藝術家內在與精神性的思想意念。(撰文|楊佳璇)
藝術家小傳
陳水財1946年出生於台南七股的鹽村家庭,是九個子女中的長子,陳水財從就讀後港國小時就展露美術天分,初中進入美學風氣興盛的北門中學,畢業後選擇台南師範就讀。從台南師範畢業後,回到母校後港國小任教,期間在郭柏川畫室學習素描,接觸到郭柏川的繪畫理念,深刻地影響了他日後創作走向。在國小三年服務期滿後,陳水財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繼續進修,老師李石樵、廖繼春等都帶給他許多創作上的啟發。當時適逢台灣現代繪畫風氣的轉捩點,讓他開始去思考何謂藝術的本質,更激發了他往後推動藝術革新的動力。
結束師大課程後,陳水財回到高雄任教,適逢台灣鄉土運動蓬勃發展時期,陳水財心中的鄉土就是每天生活的空間,創作題材以「都市生活」為核心,藉由描繪卡車、廠房、行道樹、機車等現實景觀,或是生活周遭的人像,展現當時高雄的工業都市樣貌。陳水財的生活圈始終緊緊圍繞著高雄,創作外也在高雄美術現代化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曾參與南部藝術家聯盟、《藝術界》雜誌、高雄現代畫學會、《炎黃藝術》雜誌、「新濱碼頭藝術空間」創立等組織與活動,並以力道深厚且立論精準的藝評風格,得到「高雄三支筆」之一的尊稱。陳水財並於2010年榮獲高雄市政府頒給文化界的最高獎項「高雄文藝獎」。(撰文 | 鄭皓勻)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