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阿運.若望恰庫/Navin Rawanchaikul
昔日邊界內/Once within Borders
壓克力畫
壓克力顏料、畫布/Acrylic on canvas
185 x 380 cm
2022
No.
05427
作品賞析
阿運.若望恰庫(Navin Rawanchaikul,1971-)是泰國最知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九十年代曾參與「清邁社會裝置」(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藝術節。他出身印度裔移民家庭,關注「身分」、「離散」等議題,也擅長透過藝術創作與社區互動。無論是早年的「計程車藝廊計畫」將泰國計程車搖身一變為行動藝術空間,或是實地考察與訪談後將社區故事描繪成手繪電影海報,他也採用音樂MV、漫畫書等淺顯易懂的形式讓藝術親近普羅大眾。
《內惟戲院》(Neiwei Rama)是為內惟藝術中心打造的作品,由於疫情限制,藝術家與在地團隊遠端合作,由美術館方協助訪談內惟社群,阿運則於泰北邊境考察當地的離散社群,包含國民黨孤軍、來自緬甸撣州的移民以及長期往來邊界貿易的少數族群等。透過社區訪談以及文史脈絡爬梳,該作以內惟與泰北的「移民性」與「多元性」折射出普世共有、各世代之間的歷史與身分認同議題。 「Rama」是過往泰國獨立戲院常見的名字結尾,衍生自曲面寬銀幕(cinerama)的概念,也反映了阿運的社群藝術實踐,透過不同視野觀看世界與社群,包含這系列作品於疫情限制下的遠端遙望。
《內惟戲院》展出的繪畫作品〈昔日邊界內〉(Once Within Borders),引自美國歷史學家查爾斯.麥爾(Charles S. Maier)著作《Once Within Borders》,指出邊界的概念並非根深柢固,而是在科技與全球化的進程中被鬆動與轉變。而阿運的計畫探索不同類型的邊界,以及跨越邊界的社群關係,「昔日邊界內」的概念也呼應內惟地名的由來,以及過去鐵路將內惟一分為二的歷史。阿運以他擅長的電影看板繪畫風格,串聯內惟與泰北兩地的故事,並搭配兩支紀錄影像,第一支影像〈昔日邊界內 I〉的配音邀請內惟居民以中文及台語朗讀藝術家給內惟的信,如同一段想像的對話,成為藝術家與內惟居民的互動關係。第二支〈昔日邊界內 II〉則是2023年藝術家再訪內惟與高雄移民社群的紀錄,由阿運寫給泰北華人村落美斯樂(Mae Salong)的居民,以泰語朗讀。本系列也包含訪談影片〈內惟群像〉,圍繞四組關鍵字「歷史」、「記憶」、「身份」跟「地方性」,由居民訴說屬於內惟的經驗與記憶。(撰文|謝宇婷 高美館研究發展部助理研究員)
藝術家小傳
出生於泰國清邁,阿運.若望恰庫是泰國最知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曾獲選威尼斯雙年展2011年泰國館代表藝術家,並於世界各大美術館展出,如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森美術館、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美術館等。其作品亦被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福岡亞洲美術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等公私立機構典藏。阿運曾多次來臺,與臺灣關係深厚,參展2002年臺北雙年展、2019年高雄市立美術館「太陽雨」特展等。
阿運出身印度裔移民家庭,因此作品往往探究有關「身分」、「離散」等議題,也擅長透過藝術創作與社區互動,例如早期的「計程車藝廊計畫」將泰國街頭的計程車搖身一變為行動藝術空間;或透過實地考察與訪談,勾勒社區群像,如他為高雄內惟藝術中心創作《內惟戲院》系列作品,串起內惟在地居民的人物小故事,廣受民眾好評。(整理|謝宇婷、郭冠廷)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