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05259_A001

  • 黃志偉/Huang Chih-wei
  • 聖像/Divine Image
  • 油畫
  • 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 140x125cm
  • 2003
  • No. 05259

作品賞析

畢業自復興商工美工科繪畫組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的黃志偉,擁有極為優異的寫實功力。但如果單單地以寫實的技法再現鮪魚外在形象,抑或是市場相關的場景影像,似乎無法在其中提煉出某種繪畫性的視覺思維。因此,在描繪關於黑鮪魚作為家鄉特色的繪畫主題時,符號式、寫實魚市場地景的創作,對於黃志偉來說,或許容易淪為過於表面、輕挑地再現地方意象。

於東港漁業文化館「在原位」個展(2003)開始的黑鮪魚系列作品,從展名看來,黃志偉似乎嘗試淬鍊關於「在地」繪畫視覺氣息的切入試驗。在整體繪畫的影像上看來,觀者可以藉寫實的技法捕捉,某種極為寫實血腥的生物肉塊造型,然而,猩紅的畫面,特寫的筋脈肉塊影像,在刻意平面化光影反光點的描繪下,卻又像是純粹的抽象造型繪畫。在此,黃志偉撬開了某種寫實與抽象之間的表現形態;而這樣居於寫實與抽象間的繪畫表現形式,在藝術史上不乏藝術家先行者,但大多著眼於純粹寫實與抽象美學間的探討。

而黃志偉在寫實與抽象造型游移之間,所撐開的卻是關於東港在地的視覺形式繪畫思維,也就是在這一系列的寫實技法,是將觀者拉進視覺感受性的鉤子,讓觀者直接地感受抽象造型下,關於猩紅濕潤黏稠的在地特色,所轉化出的視覺氣口。他成功地在繪畫的領域中,以繪畫的視覺思維,開拓出家鄉「在地」的表現形式,展現東港魚市場關於人的生命與海之間黏稠的熱帶氣息。(撰文|許遠達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

藝術家小傳

生於屏東縣東港鎮,1999年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2001年取得La Cambre比利時國立剛勃高等視覺藝術學院雕塑碩士學位,現任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自比利時回國後,黃志偉將故鄉東港鎮鮪魚的「肉」發展為其重要的創作語彙,寫實描繪各部位結構並藉此論述海洋文化和港口間的關係、控訴生態環境的改變。重要展覽如回國初期以肉為主題的「肉.花.花 2011黃志偉創作個展」(2011)、轉換風格後的「贊境 X 台北-黃志偉個展」(2020)。
其在比利時求學期間勤於練習書法並將概念延伸至雕塑作品,當時多為觀念性之創作,如〈默思〉(2002)。2000年回國後,受屏東黑鮪魚文化季啟發,以鮪魚為對象,拆解並以類似普普主義的形式不斷描繪各部位,將鮪魚遭人類濫捕的控訴融合在魚的血管、肌肉束中。後發展出《肉花花》系列作品,將對外在生態的關切轉為對內在感官的探求,透過主題「肉」論述在今日科技高速發展下,人的感官感覺在肉身切片中的細膩狀態。
2013年後因應「肉」議題之轉捩點,適逢其加入「新台灣壁畫隊」並與金光藝術家邱武德(1954-)接觸,故給予其探索以自身繪畫語言表現常民文化的契機。後因參與東港迎王祭典活動與贊境,使其將儀式用具、傳統工藝結合家族與地方情感化為創作養分;身體力行的經驗則轉為各種感受,然後再於作品上呈現。自此其創作結合兒時至今日吸收的本土元素與東港迎王祭典文化體驗,產生《吉祥圖》系列、模糊又寫意的〈新金玉滿堂〉(2017)等,近期則進行描繪神轎震動光影的《恍神光》系列。(撰文|徐蕙心)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