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葉竹盛/Yeh Chu-sheng
秩序與非秩序/Order and Non-order
綜合媒材
紙、胚布、墨汁、樹枝/Paper,calico, ink and twig
54 x 78 cm
1992
No.
05115
作品賞析
葉竹盛,高雄人,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畢業。1975年出國留學西班牙前,已和高雄、台南藝術家組織「心象畫會」,探討複合媒材創作問題。按學者賴瑛瑛研究,複合媒材在台灣首見1950年代的現代繪畫浪潮,當時多用來豐富繪畫的肌理表現;60年代出現挪用日常物觀念,利用民俗與工業產品來反映時代虛無;70年代台灣工業及社會發展快速,複合媒材與照相寫實成一體兩面;80年代海歸藝術家帶回更多媒材實驗以表達精神上的後現代、國際化與自由主義,也促成90年代多媒體藝術的出現。葉竹盛的複合媒材創作開始於70年代、成熟於80年代,代表台灣藝術發展的關鍵轉折,但其獨特性,不僅包括形式上的探索、深刻的人文反思,還有對藝術本質性的提問。
高雄市立美術館收藏的葉竹盛作品,創作時間不同,但標題相同,可見其藝術研究的一貫性。在〈秩序與非秩序〉(1989)及〈秩序與非秩序〉(1992)裡,我們或可層層解析。首先其基底材質是紙,可看出其對傳統繪畫形式,如尺寸、結構、習慣、造形等發起挑戰。繪畫不再堅守2度空間平面,也可成為3度空間類雕塑。再從裱貼物中的樹枝與破布,可見其對工業文明大量生產進而破壞自然進行反省;利用拾得的材料進行創作,賦予精神性的意義和內涵,使藝術成為行動的過程及結果,不但證明台灣藝術家赴歐學習能深入戰後藝術的核心,也反映現代主義追求進步所造成的人類社會共同危機,及在藝術中進行跨國連結的可能性。但最重要的,是利用墨汁來統合所有材料,這完全表達出東方或亞洲藝術的普遍特質,也帶有濃厚的在地意識與人文情感。最後,對秩序的追求和應用,是科學世界的零度座標、美的來源,但藝術只能是有序的嗎?或許藝術的本質是無限的可能,秩序與非秩序不必相互否定,因為在藝術的世界裡,最重要的是對人的關懷、善的實踐。
葉竹盛的作品,沒有亮麗浮誇的色彩,低調如他。但像一杯好茶,詩意的穿流在時間中,不斷產生漣漪。那感性的滋味,至今不能退散。(撰文|李書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兼任講師、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學系兼任講師、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研究員)
藝術家小傳
葉竹盛(1946-)出生於高雄鼓山,1963年入高雄中學師事羅清雲,1967年入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受教於李梅樹、楊三郎、李澤藩、陳景容等人,1970年畢業後任教於前鎮國中,1974年與朱沉冬、洪根深、劉鍾珣、李朝進共組「心象畫會」。1975年前往西班牙,兩年後畢業於馬德里最高藝術學院(The Highest ART College of Madrid),1982年返國定居高雄,於文化中心旁成立「大葉畫室」,在致力美術教育之餘,亦參與林壽宇等人在春之藝廊「超度空間」展。1985年遷居台北新店後,與賴純純等人共同成立「SOCA 現代藝術工作室 」(1986)、與朱氏、黃宏德等多位南部藝術家在台南成立「南台灣新風格畫會」,為台灣前衛藝術社群活躍的參與者。
葉竹盛長年關注材質的多元表現。承襲自藝專期間以印象派為主的藝術訓練,留學西班牙時得自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達比埃斯(Antoni Tàpies, 1923-2012)啟發,以及學院課程的素描訓練,建立起對多元工具、媒材的研究應用。返國初期,面對台灣因高度開發而易容的自然環境,葉氏收集了被自然毀棄、人為破壞的殘存物件為材料,在抽象畫面上進行異材質的拼組,展現對環境議題省思,由此形成個人風格。從南部遷居北部的過程,兩地迥異的風土條件,促成葉氏的畫風由直接、劇烈、非理性的南方抽象,轉往選用相對細緻的材料(如:紙、沙)、生活物件(如:包裹、單據),注重肌理展現的畫面構成,在結合風土與材質的思索上開啟對地方性的想像。(撰文|陳嬿晴)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