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張啟華/Chang Chi-hua
旗后福聚樓/Fuchu Building at Chihou
油畫
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79 × 98.5cm
1931
No.
1501
作品賞析
此件係張啟華先生留世最早作品,為其就讀東京日本美術學校時暑假返鄉所作,並曾獲該校美展首獎,亦曾入選第七屆台展。「福聚樓」為高雄酒家濫觴。畫中昏黃的午后,閒散的路人悠遊於街道,「福聚樓」門前數人或蹲或立,狀似閒暇。街道近灣處,數人駐足圍觀一畫家寫生,依張啟華生前所述,此人乃為廖繼春先生。
帆船與「福聚樓」為時代圖像留下歷史見證。張啟華先生以黃褐色調描繪帆船與街道,深沉的墨綠織染天空,「福聚樓」牆上映染些許昏黃,舖陳出斜陽夕照,華燈將上的詩境,寒暖對比色調與明暗層次,使深邃的畫面不失明晰的空間。其用彩大筆塗抹,筆、刀兼施,極具厚實感。線條瀟灑、流暢,顯露輕鬆自在的心境,猶如其豪放不拘之性。
構圖上,由船的帆頂至蹲踞福聚樓前人物成一斜線,串連街道主要景物,並連繫左右二邊景像,成一「N」字起伏線,統御全幅之關係。輔以錐形表現「福聚樓」之透視,近街道盡頭,寫生與圍觀的人們適位於該錐形之尖處,且與街道倒「V」頂點重疊,配合該處明暗對比,成為畫面一視覺重心,又將此重心與街道其他人物連成一曲線,增進空間及街道變化。
關鍵字:高雄、旗后、街道
藝術家小傳
張啟華先生,一九一○年出生於台南廳打狗支廳前鎮庄,受雙親遺傳,自幼即喜繪畫,十八歲負笈日本,原宣稱習醫,卻悄悄轉讀東京日本美術學校。在學中每遇寒暑假必返鄉至各地寫生,一九三一年,其以一幅「旗後福聚樓」獲得學校美展首獎。一九三二年,張啟華畢業返鄉,旋即於「高雄婦人會館」舉辦首次個展。 張啟華先生結婚後,因忙於事業而放棄至歐洲進一步研習藝術的機會,平時大都只能利用晚上作畫,出外寫生的機會亦不多,但其仍熱衷於藝術活動,與畫友先後創辦了「高雄美術研究會」、「南部美術協會」(即「南部展」),與台灣早期美術家劉啟祥、劉清榮、鄭獲義、顏水龍、廖繼春、蒲添生、林天瑞……等交往甚密。 一九五四年起,張啟華積極地參加全省美展,先後以「鹹魚」獲第九屆主席獎第一名、「廚房」獲第十屆教育會長獎、「貝殼」獲第十二屆主席獎第一名、「裸林」獲第十二屆主席獎第一名、「文廟朱壁」獲第十三屆第一名,進而榮膺「免審查」資格。 張啟華現存的作品,以自家(瀨南街)畫室描繪的靜物、壽山、高雄都會景色、及好友劉啟祥先生住處小坪頂風光居多,其中許多景物均已隨人事而逝,成為高雄都會發展的見證。 一九八七年,張啟華先生病逝於高雄醫學院,從此為一位港都前輩畫家的藝術生命畫下完美句點。一九九三年,在高雄市議會舉行的「高雄市文化發展史」學術研討會中,張啟華先生之生平事蹟亦受到熱烈討論,可見其在高雄美術發展中佔有之地位。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