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張啟華_旗后福聚樓

  • 張啟華/Chang Chi-hua
  • 旗后福聚樓/Fuchu Building at Chihou
  • 油畫
  • 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 79 × 98.5cm
  • 1931
  • No. 1501

作品賞析

  此件係張啟華先生留世最早作品,為其就讀東京日本美術學校時暑假返鄉所作,並曾獲該校美展首獎,亦曾入選第七屆台展。「福聚樓」為高雄酒家濫觴。畫中昏黃的午后,閒散的路人悠遊於街道,「福聚樓」門前數人或蹲或立,狀似閒暇。街道近灣處,數人駐足圍觀一畫家寫生,依張啟華生前所述,此人乃為廖繼春先生。
  帆船與「福聚樓」為時代圖像留下歷史見證。張啟華先生以黃褐色調描繪帆船與街道,深沉的墨綠織染天空,「福聚樓」牆上映染些許昏黃,舖陳出斜陽夕照,華燈將上的詩境,寒暖對比色調與明暗層次,使深邃的畫面不失明晰的空間。其用彩大筆塗抹,筆、刀兼施,極具厚實感。線條瀟灑、流暢,顯露輕鬆自在的心境,猶如其豪放不拘之性。
  構圖上,由船的帆頂至蹲踞福聚樓前人物成一斜線,串連街道主要景物,並連繫左右二邊景像,成一「N」字起伏線,統御全幅之關係。輔以錐形表現「福聚樓」之透視,近街道盡頭,寫生與圍觀的人們適位於該錐形之尖處,且與街道倒「V」頂點重疊,配合該處明暗對比,成為畫面一視覺重心,又將此重心與街道其他人物連成一曲線,增進空間及街道變化。

關鍵字:高雄、旗后、街道

藝術家小傳

  張啟華先生,一九一○年出生於台南廳打狗支廳前鎮庄,受雙親遺傳,自幼即喜繪畫,十八歲負笈日本,原宣稱習醫,卻悄悄轉讀東京日本美術學校。在學中每遇寒暑假必返鄉至各地寫生,一九三一年,其以一幅「旗後福聚樓」獲得學校美展首獎。一九三二年,張啟華畢業返鄉,旋即於「高雄婦人會館」舉辦首次個展。 張啟華先生結婚後,因忙於事業而放棄至歐洲進一步研習藝術的機會,平時大都只能利用晚上作畫,出外寫生的機會亦不多,但其仍熱衷於藝術活動,與畫友先後創辦了「高雄美術研究會」、「南部美術協會」(即「南部展」),與台灣早期美術家劉啟祥、劉清榮、鄭獲義、顏水龍、廖繼春、蒲添生、林天瑞……等交往甚密。 一九五四年起,張啟華積極地參加全省美展,先後以「鹹魚」獲第九屆主席獎第一名、「廚房」獲第十屆教育會長獎、「貝殼」獲第十二屆主席獎第一名、「裸林」獲第十二屆主席獎第一名、「文廟朱壁」獲第十三屆第一名,進而榮膺「免審查」資格。 張啟華現存的作品,以自家(瀨南街)畫室描繪的靜物、壽山、高雄都會景色、及好友劉啟祥先生住處小坪頂風光居多,其中許多景物均已隨人事而逝,成為高雄都會發展的見證。 一九八七年,張啟華先生病逝於高雄醫學院,從此為一位港都前輩畫家的藝術生命畫下完美句點。一九九三年,在高雄市議會舉行的「高雄市文化發展史」學術研討會中,張啟華先生之生平事蹟亦受到熱烈討論,可見其在高雄美術發展中佔有之地位。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