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彌載映/Mit Jai Inn
Untitled #TK-98/Untitled #TK-98
油畫
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399x312cm 雙面
2018
No.
04994
作品賞析
泰國藝術家彌載映於本館「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所展出的組合作品裝置,結合了具有雙面畫形式的巨幅懸掛畫作〈Untitled #TK-12〉、〈Untitled #TK-97〉、〈Untitled #TK-98〉(2018),以及鋪展於地面經由藝術家儀式性地灑上白色粉末的格狀平面作品〈Untitled #SHK-1〉、〈Untitled #SHK-2〉(2019),於展廳形構了一個邀約觀眾身體繞行其間,視覺上可穿梭、沉浸於色彩之中的精神性空間場域。
此一系列色彩繽紛且顏料堆疊層積的近期作品,呼應於藝術家生活與工作室空間自然環境的光線、氣蘊及靜謐氛圍,藝術家關注於所見環境中戶外日光與夜晚螢光燈光,作品猶如一種對環境光線頻譜反映與諧振的媒介,一種在光、色以及時間之中的沉思。
彌載映從旅居柏林期間自1986年開始,發展透過較為傳統的繪畫形式,以探討展示框架與經濟關係之間的另類可能;他邀請一般大眾參與和運用這些沒有框架的繪畫-物件,使繪畫不僅僅是美學物件,更成為一種藝術體制的積極介入,創造一個共有的價值領域。在返回泰國後自2003年開始,藝術家發展出我們於展覽所見的雙面畫形式,以及同時為雕塑的繪畫、繪畫的雕塑混合身分,在空間中自由站立、延伸的形式。由巨型的色彩物件形成人與人之間社交的場所,邀約觀眾坐下、躺下、休憩、順應著空間的各種姿態進行對話,共享這個為色彩所圍繞的時空/光。
在另一層面上,這一系列具有抽象形式的繪畫創作,回應於更古老繪畫的功能與意義:在許多東方的文化中有著製作旗幟之傳統——如西藏的經幡與亞洲佛教國家常見的五色旗——人們透過製作旗幟或者富有色彩的物件,作為一種祈福與奉獻的儀式性舉動,尋求心靈層次的溝通與淨化。藝術家有感於今日社會之衝突頻仍與環境的不穩定加劇,更關注於當代藝術創作如何作為一種冥想的形式。
就這層意義而言,彌載映的繪畫創作並非單單僅是從繪畫空間至物理空間的拓延,更是一種精神活動的場造,一種開放於公眾的精神性聚合——就如同彌載映在「清邁社會裝置」(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項目中作為政治鼓動者的公共行動一般。(撰文|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策展人 方彥翔)
藝術家小傳
彌載映(Mit Jai Inn)出生於泰國清邁,曾就讀泰國藝術大學以及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彌載映出生當時的清邁相對於曼谷而言,是一個鄉下地方,除了自然光之外很少有其他人造光線,這樣的狀況讓他感到不滿,懷著躁動不安情緒的他甚至離家出走,輾轉進入曼谷的佛教學校,在那裡接觸到了來自各地的新鮮知識,這些都讓他大開眼界,但緊接而來瀰漫泰國的冷戰狀態,又讓原本的活絡氛圍嘎然而止,這樣的環境變化使他留下深刻印象,也影響了他後來的創作靈感來源。
成年後遠赴歐洲,逐漸使他的藝術創作愈趨成熟,生命過程的流轉經驗讓彌載映的作品相當強調「空間」因素與「場地論」概念,他的繪畫時常是不需經過裱框、雙面、可供觸摸的,肆意的將顏料揮灑於亞麻布等媒材之上,展覽地點可以是藝廊、也可以是公共空間,連結人與環境中各項變動因素間的交互影響,使作品依據時空環境產生不同面貌,同時也引發觀者的不同想像及互動經驗。
1992年從歐洲返回泰國之後,彌載映選擇回到故鄉清邁繼續他的創作工作,更號召藝術家、各界學者與社運分子創立藝術團體「清邁社會裝置」(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簡稱 CMSI),在清邁的各種公共空間舉行了一系列藝術節活動,目的希望使藝術節成為社會的一部分,為泰國藝術發展留下重要篇章。(撰文 | 鄭皓勻)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