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prev
next
陳水財/Chen Shui-tsai
原野風光-工廠/Country Scenery--Factories
綜合媒材
複合媒材、畫布/Mixed media on canvas
150×200cm
1993
No.
4454
作品賞析
當人類的文明降臨這個世界,原屬於大自然的原野已然被人造形成的建築物件所取代。原野的顏色是綠意盎然的綠色,因為向陽背光,或物種差異而顯現出深淺濃淡,團簇堆疊,很有層次。綠色原野營造出一個豐饒多姿的世界,花鳥昆蟲互相賴以維生,物種生態在循環中維持生生不息的平衡,多麼美妙!然而,原本身為循環中一份子的人類,卻因為一己之私欲,為了大規模生產所得,不惜摧毀這個提供生機的循環,工廠林立,不眠不休地製造其實也不盡然為人生存所需要的物件,這些工廠產出的人造物件,充其量只是為了滿足人類追求新穎的好奇欲望而存在,大地原野因此淪為俎上魚肉任由宰割。陳水財在其作《原野風光─工廠》中,畫出了人類入侵自然、工廠取代原野的慘烈,並且以鮮麗的色彩、濃重的筆觸對此慘烈情狀進行描繪,像是一場華麗而隆重上演的悲劇。(撰文/徐婉禎)
藝術家小傳
1964年台南師範學校畢業,任教家鄉的後港國小。源於對繪畫的興趣,在郭柏川畫室學畫,深受郭柏川的影響,於1967年考入師大美術系。就讀美術系的六○年代,正是台灣現代與傳統相衝突、強力激盪,而新思潮風起雲湧的年代。不管是東方、五月等畫會引發的藝術新思潮,及「文星雜誌」 的現代文學論戰,在他的藝術創作方向埋下了深遠的影響。 1971年師大畢業後至高雄任教,這時期他鑽研老莊哲學,並在畫面上作探討,如「八方」「思維」系列。1979年與畫友籌組「南部藝術家聯盟」。1981年的首次個展為「卡車系列」,受到七○年代的鄉土運動影響,他如實面對「工業高雄」,將高雄現實生活經驗融合在創作中,這亦是他創作的轉捩點。同年轉至成大建築系任教。1985年與畫友辦「藝術界」雜誌,加入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積極投入高雄的美術活動。1987年出版「莫內藝術的研究」,1990年參與「炎黃藝術」 雜誌編輯,全面性的觀察台灣美術環境。1990年的「牆系列」,以強烈沈鬱及符號象徵形式,闡述其對社會價值崩潰後的嚴肅思考。 1991年與倪再沁、李俊賢開始「台灣計畫」,希望在進入21世紀前十年的時間,藉由觀察台灣21縣市之現象,以文獻收集、攝影、錄影、寫生之方式,根據各縣市的自然、人文現象而創作,將台灣20世紀末的歷史留下以視覺藝術為主體的記錄。 1995年以後以「人頭系列」為主。他認為,藝術應從現實生活經驗出發,擴及對生命的體會、文化的思惟,且將生命經驗轉換為圖像的提煉,以單純的圖像呈現多義的意涵。面對現代生活、文化、藝術的種種感懷,他自喻「煮一鍋濃湯」,呈現藝術與生命經驗融合的百味雜陳。 2000年的「時空行吟」則是1999年的「年華似水」與「台灣計畫-到此一遊」兩者並置。將近十年,他到各處造訪,貼近台灣角落之現實,而交織其中的是記憶裡揮之不去的鄉親強韌而深刻的影像。在現實與記憶混淆的時空隧道中,刻畫心境,刻畫往事,刻畫歲月滄桑。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