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劉啟祥/Liu Chi-hsiang
馬頭山/Mt. Matou
油畫
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50x61cm
約1959
No.
05125
作品賞析
劉啟祥1910年生於柳營,〈馬頭山〉為遷居高雄小坪頂後所作,1954年他在此地落腳,時值高雄市1950年代都市化與人口成長的階段,再加上「耕者有其田」制度,使他失去大部分祖產與田租,劉氏因此接受張啟華之建議遷居小坪頂。劉耿一對於此搬遷曾提及:「捨棄首善之區的臺北…我的答案,是他熱愛自然和追求自由的本質,以及一種文化人從關懷土地所滋生的使命感。」由此,劉啟祥遷居小坪頂不僅是現實面使然,同時也是更親近土地的渴望。劉氏1950年代的作品多以鄉居生活為題材,尤其馬頭山是最常出現之山岳作品。馬頭山位於高雄市內門區,與附近的月世界同為惡地地形,山的表面呈現光禿的深棕色岩石肌理,部分表面覆有綠色藤蔓植物,獨特的地形也引發劉啟祥作多次嘗試。此作之山岳結構被切割為數個平面,藉由色彩與質地的層次變化堆疊出山的型貌,近乎抽象主義的表現語彙,具高度的實驗性質。右下角明顯的斜線區分出前景與後景,前景可見稀疏的植被,而山的本體則以大面積、俐落的筆觸表現其光禿地表,以紅、綠、土黃等模糊色塊表現光影、植被,疏密相間,山巒的層次藉各色塊的堆疊,土黃、暗紅色塊暗示了高度與景深,整體結構由大至小層層遞進,強化了馬頭山的嶙峋肌理與張力。(撰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所碩士;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 兼任助理 黃歆)
藝術家小傳
劉啟祥(1910-1998)出生於臺南柳營,1917年就讀柳營公學校,並在家中私塾學習,1923年公學校畢業後赴東京,就讀青山學院,1927年入川端畫學校研習素描,1928年青山學院畢業後入文化學院美術部洋畫科,跟隨石井柏亭、有島生馬及山下新太郎等人習畫,於1931年畢業,並於翌年與楊三郎同船赴歐,經香港、新加坡等地到達法國馬賽港,同為畫家的顏水龍趕來相會,三人同行一路轉往巴黎。後定居蒙帕那斯區。留法期間,常至博物館臨摹名家鉅作,曾多次入選法國秋季沙龍與日本二科會,亦分別於1931年、1935年入選臺展。1936年前往東京,並於1943年獲日本二科會展之「二科賞」,同時受薦為二科會會友。二科會是新派、激進、前衛的在野美術團體,劉啟祥當時以此做為職志,也影響後來他籌組美術協會的態度方向。二次世界大戰後,1946年劉啟祥舉家返台,寓於柳營故居,1948年移居高雄。回台即受聘為省府西畫部審查委員,並連任二十七年之久。隨後與同好張啟華、鄭獲義、劉清榮等人籌組畫會,包括1952年的「高雄美術研究會」、1953年與郭柏川主導成立的「臺南美術研究會」合組「臺灣南部美術協會」,並定期展出作品,稱為「南部展」。1956年和1966年先後二次成立「啟祥美術研究所」。劉啟祥曾任教於高雄三信商職、高雄醫學院(現為高雄醫學大學)、臺南家專(現為臺南應用科技大學)、東方工專(現為東方設計大學),對高雄美術之教育推廣貢獻良多。
作品早期以群像、人物畫為主,並由對人物的觀察發掘樸實典雅的人性光輝,且藉由取材自平凡生活場景,營造出獨特的夢幻氣氛;六〇年代中期則投入較多時間於大尺幅的登山寫生、油彩畫稿結合;至晚年,其思緒像是回歸自然的行吟詩人,多以居家題材、日常靜物入畫。劉啟祥運用刮刀堆疊色彩、色塊逼近線條,筆下人物的輪廓線不再與人物的造型涇渭分明 ,且線條更顯得波動、柔軟,帶給人些許「距離」的神秘美感,此濃縮的繪畫語言也深藏著幾經轉折的生命體驗。他的前衛、超越現實、以及優雅的內在品質,源自於他的性格及求學期間大量吸收藝術美學與經歷戰爭的際遇。他藉由被拉長的人物臉上所特有的寧靜淡漠,與不同時空並置交疊在畫框中,以現實性的畫題,製造出十足的非現實空間層次。綜觀劉啟祥的作品畫面,總是散發著優雅浪漫的理想,及自由靜謐的氣韻。位於柳營的劉家洋樓故居,現已成為對公眾開放的「劉啟祥美術紀念館」。(整理|陳嬿晴)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