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蘇志徹/Su Zhi-che
歷史中的澎湖 1/Penghu in the History-1
綜合媒材
水彩、粉彩、炭精、拼貼、紙/Watercolor, pastel, conté, and collage on paper
79 x 109 cm
1992
No.
05393
作品賞析
藝術家蘇志徹(1955-)的細膩感性其實隱藏在冷靜、理性之中,他的創作透過不同角度捕捉事件或風景來講述自己的所見之物,並透過圖像符號的寓意引發思考;作品以極其微分的色差和綿密的筆觸,引領觀者順著每一色層肌理進入藝術家的圖像世界!高美館所典藏〈歷史中的澎湖〉系列-1、2、4(1992)、〈洄瀾計劃〉(花蓮計劃,1993)和〈出入之間之一〉(嘉義計劃,1996)皆同屬於其「台灣計劃」的系列主軸作品。「台灣計劃」旨以人文、歷史和環境為座標,對某地理區進行區域性的地誌綜合研究之藝術創作。5件作品均以冷灰的色相基調、多層次細膩灰階的明度變化,展現藝術家理性且精實的具象寫實功力!畫面上出現的「門」、「窗」和「樓梯」所創造虛實空間,如被藝術家自己召喚出的精靈幻影,其表象與真實挑戰著我們對內/外、出/入和上/下的慣常認知,傳達出一種現實與幻境之界線逐漸模糊的情境—真實並存著幻境的質疑,幻境又慢慢向真實滲透。對於空間的思辨,藝術家不是給於確切的答案,而是引觸觀者對真實(reality)的深刻提問。
〈歷史中的澎湖〉系列-1、2、4以西台古堡為題材,此系列作品或以廢墟、荒涼、孤寂、斷裂…的意象呈現,但難掩其在歷史中所扮演禦敵捍衛的精神象徵。現代藝術通過對災難意象的藝術形式,將虛無的、破碎的、枯朽的元素當作是救贖的體現,藝術作品用廢墟的形式從歷史的「不在場」中尋找歷史,而這個廢墟就是再生的基礎。藝術家在參與創作的過程中將視點回顧,將遺落在生活中的文化殘片重新建構,繪畫沒入歷史洪流的文化記憶,並與地域人文歷史建立起雙向的聯通。
〈洄瀾計劃〉透過作品喚起對後山「淨土」因經濟或其他因素開發,導致土地與環境逐漸被破壞的憂慮。孤寂荒景的畫面和裸露出崇高與野性的巨石,對照人類的微小,為現代人的冷漠和現實提供警示。〈出入之間之一〉藝術家以空間的多重轉換,拋向人類理性的知識系統,並進一步模糊理性與知識,以重建人類對於人文環境的理解力,作品飽含藝術家對土地能量的情感。(撰文|蔡獻友 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
藝術家小傳
出生於高雄,1977年畢業於國立藝專(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西畫組。曾參與午馬畫會、高雄市現代畫學會之籌設。1987年赴英國留學,1990年獲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視覺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後與同為藝術家的妻子林麗華深耕高雄藝壇,成為高雄市現代畫學會之核心人物,之後亦為駁二藝術特區發起人之一。任教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樹德科技大學等校,常於《藝術界》、《炎黃藝術》、《南方藝術》、《藝術家》、《雄獅美術》、《藝術認證》等藝術雜誌發表論述。自1977年起在臺灣、倫敦、馬來西亞、日本等地參與多項聯展,並曾於臺灣省立美術館(現為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及私人畫廊等舉辦多次個展。曾於1992年加入由陳水財、李俊賢、倪再沁所發起的「台灣計劃」(1991-2000)環島創作活動。在公共藝術方面,曾任高雄縣市及屏東縣等公共藝術審議委員,並創作多項公共藝術專案。
蘇志徹的繪畫,以對現實世界的寫實描繪,傳達出一種現實與幻境間界線模糊的超現實情境。如其《出入之間》、《交錯之空間》、《門》、《記憶片段》、《鄉土》等系列作品,探索「時間」與「空間」雙重結構的理性思維之美,省思現實與幻想之間的關聯。在其創作生涯中,以理性哲學的思考發展出不同階段性的創作,透過寫實溫潤的技法,將看似一般實則暗藏玄機的畫面,以虛與實的物件符號擺置,引發觀者重新思考及定義作品的意義。(整理|陳美智)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