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林惺嶽 /Lin Hsin Yueh
寧靜的山谷/Tranquil Gorge
油畫
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210x419cm
2009
No.
04979
作品賞析
林惺嶽後期的創作中,轉向以台灣風景為主題,其意義並非表象上從超現實畫風轉為寫實,而是從他的理想出發,從風土觀的角度挖掘台灣文化的特質。他在1985年探索玉山、濁水溪後,更著力於描繪台灣山林中的高山、細流與岩石,體察棲居與孕育生命的場所內涵。
〈寧靜的山谷〉(2009)這幅大作中,林惺嶽特意聚焦於鬼斧神工的奇石型態,他尤其偏愛花蓮秀姑巒溪、台東東河出海口溪畔那些巨大壯碩的巨石群,在他看來,溪谷間的石塊「色質灰白,在青山綠水的襯托下,顯得相當醒目而壯觀」(作者自述)。此作便得見此種效果,畫面上可見被畫家特意處理的絢麗光澤,遍佈在溪畔石塊的表面肌理上,而各種形態的奇石,也藉由不同光澤下的觸感,更顯其嶙峋奇特。此外,水面的倒影也反映了畫家前期創作所建立的「舞台」主題創作觀,透過白石居中的構圖安排,將波瀾壯闊的山石,與靜謐的鏡面虛像上下併置,將看似寫實的景象帶入想像的層次。(撰文|美術史研究者 蔣伯欣)
藝術家小傳
林惺嶽(1939-)出生於台中,因父母早逝,童年輾轉於親友與孤兒院之間。1953年進入台中一中就讀,啟蒙自楊啟東,以研究風景畫為主,童年的生長環境促成了他的早熟,磨練出超人的毅力。1961年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1975年赴西班牙,吸收歐洲藝術能量。1978年為接洽西班牙與台灣藝術交流,經歷韓航誤入蘇俄領空事件,波折不斷的人生經驗,造就林惺嶽對生命的體悟,在創作上始終堅持著土地關懷,用畫筆抒發對台灣的熱愛。
林惺嶽早期的作品透露陰鬱沉重氛圍,常以廢墟、枯木、獸骨等題材入畫,呈現超現實的魔幻風格。1980年代以後,走向寫實風景畫題材,親身踏遍台灣的高山河流,捕捉自然中不同時空的景物,以畫布為舞台,篩選並重新構思組合畫面,賦予草木石頭獨一無二的風貌,將超現實與寫實技法相互交錯,畫出心中屬於台灣的特殊能量。除創作之外,林惺嶽也投身文化評論、藝術教育、策展多重領域,著有《中國油畫百年史》、《台灣美術風雲40年》等,以犀利言論與豐沛創作活躍於台灣藝壇。
2010年後,林惺嶽以70歲高齡挑戰數千號以上巨型繪畫,面對帕金森氏症與癌症侵擾,還是堅持在高空作業車上揮灑彩筆,維持高度自律的創作工作,展現驚人意志力。(撰文 | 鄭皓勻)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