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楊仁明/Yang Jen-ming
每天早晨/Every Morning
油畫
壓克力顏料、油彩、畫布/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135x315cm (135x45cmx7)
2021
No.
05161
作品賞析
面對一片迷濛曖昧的無邊無際,像是在夢境裡被放置在失去引力的漂浮狀態,雙眼無法辨識、雙手不能觸摸,唯一能真切感受的,只剩下內在的心靈活動。楊仁明創造了一個極為內省的封閉世界,逐漸蔓延擴散出孤獨與淡淡的哀傷。日復一日、類似的感覺一再重演,內心渴望著能夠發現一點小小的漣漪,在微弱的變化中,感受到微微可以抓緊的希望。
楊仁明以沉思者的姿態,在畫面上營造出冥想的空間,透過單一色調卻不同明度與深度的處理,製造出模糊的空間視覺,刻意將身體的空間感抹除,形成飽滿情緒的承載體,卻又在畫面的五分之一下緣,以方形格式製造理性的切割,瞬間將情緒從憂鬱夢境拉回到理性的凡間。觀者的視覺在藝術家所營造的無名世界裡感受自己唯一的存在。在極為節制又理性的布局裡,以同一個色調探索各種變化的可能,在放肆情感情流洩的張力中又戛然停止在靜謐的當下。
變與不變、同與不同,或許外在世界依然,內心的波濤洶湧才是觀看世界以及面對生命的意識本體。(撰文│獨立策展人/ 藝評家 王焜生)
藝術家小傳
楊仁明(1962-)出生於高雄,1985年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同年獲雄獅新人獎佳作。1988年赴法研習,同年與楊茂林、郭維國等共組「悍圖社」,2006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幼時的楊氏對美術的興趣始終是存在的,在考進文化大學美術系之後.以嚮往自由的心靈開始尋得通往藝術寰宇的道路,而「思考」日後成為楊仁明創作中最重要的核心。在大學期間的「立方體」時期,常以「立方格」、「方盒子」等立方體的幾何形式,象徵人是自己思想的主宰,但卻也是自身肉體的獄奴,展現了人類此種矛盾衝突的本質,也反映楊氏此時期面對自我存在的困惑與情境。1988年懷著臺灣藝術家們皆嚮往、朝聖心情赴法國研習,但因面對陌生的環境,再加上欠缺語言能力,埋頭創作成為生活重心,心理上實則為孤立與疏離。此時期作品命名為「分裂與突變」系列(1988-1990),常會有一股騷動不安的思緒濃烈地籠照於畫面之上,並以艷濁色彩和繁密筆觸,如同日記般記錄下環境變化過程中的心理片刻。與日後創作極為相關的「半圓錐體」符號亦於此時期出現,其代表著人類不分種族、原始存在的共通本質。
因友人一通關懷電話,讓楊氏決定返回臺灣,雖然法國夢不圓滿,返臺後卻也在創作理念的思考上產生重大轉變。過往多以對現實世界中現象思考的直覺描繪,以及其主觀心理情緒的反射,思考的抽象性只擔任催化的角色。而此時期起,則直接描繪思想本身在思考現實世界過程中的狀態,透過楊氏在面對社會現象時帶有其價值觀的批判下,衍生的象徵形式作為畫面主題與內容。然而並非只是純粹的理性思維,在多樣的幾何造型的陰影下,其實隱含著深沉的人性關懷,並反映1990年代後臺灣的文化社會現象。如「移植」(1991-1992)、「知識分子」(1991-1995)、「新植物人」(1991-1992)、「黑水」(1992-1994)。1995年之後的創作,畫面色調上多樣化且較為明亮,筆觸則以靈巧的圓弧線逐漸取代濃濁,同時也展現畫面充沛的自動性聯想與自由度;主題上則逐漸回歸到自己內心的世界,不想再為社會議題所牽絆,如「光環」(1995-1998)、「不安定的聯結」(2001-2005)、「裝月光」(2006-2007)等系列。近年的「幾何抽象世界」系列,更著重以理性表現,透過色塊與透明造型的拼貼手法,以透視的圖形將線條陳列的方格打破,營造出多重空間感。楊氏的創作從不囿限於固定模式,在畫面上藉由思考的力量延伸出想像符號空間,並以多層次淬煉後的簡約幾何概念,透過反覆堆疊、解構與重塑,建立一套具豐富變化性且獨特的創作語彙。(整理|賴逸芸)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