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風景

  • 洪根深/Hung Ken-shen
  • 風景/Landscape
  • 水墨
  • 墨、壓克力顏料、宣紙/Ink and acrylic on Xuan paper
  • 75x68cm
  • 1976
  • No. 04981

作品賞析

洪根深,1946年生於澎湖,1966至1970年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就讀期間,在學院國畫教育下奠定了扎實的基本功,同時,也受到當時台北畫壇「中國現代繪畫運動」的影響,早期作品的造型與形式語彙帶有高度的實驗性。
〈風景〉(1976)運用到更多紙張的摺印、拍打、或漬拓等手法,甚至改以日常的塑膠布來拓印,取代了傳統水墨的山石皴法,產生更豐富多變的肌理表現。他的創用,是著重於塑膠布的「張力聚縮」,控制著無意的自動性形成個人的精神性[1]。在台灣藝壇,以塑膠布在紙上拓印,最早可追溯到1964年李錫奇使用空軍降落傘布拍打於紙上所形成的多層次印跡,可說是同時期畫家追求肌理效果的案例之一。(撰文|美術史研究者 蔣伯欣)

註:[1]洪根深,〈洪根深創作自述〉,《洪根深專輯》,(出版資訊不詳),頁51。

藝術家小傳

洪根深(1946-)出生於澎湖縣鼎灣村,幼時體弱多病,多次在生死邊緣間掙扎,因此激發他不願向命運低頭的人生觀,原本父親鼓勵學醫,但洪根深認為與其如此,他更希望為解救人類精神上的萎縮,去從事藝術工作。洪根深從小就展現出傑出的藝術天分,12歲時曾以炭精筆描繪總統蔣中正伉儷畫像,呈送總統,獲得500元獎金與全套油畫用具等獎勵,並接受報章採訪而一時聲名大噪。1966年進入師範大學美術系,並以國畫第一、油畫和水彩第二的優異成績畢業,1972年遷居高雄,先後於高雄中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等校任職,並成立畫會、與畫友創辦雜誌,推動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成立等,為高雄藝術發展貢獻良多。
創作上,學院出身的洪根深並不滿足於傳統繪畫的制式章法,將深植於體內的叛逆性格表現於作品中,屢屢在創作上尋求突破,亟欲改變水墨既有的形式與傳統,試圖在熟悉的水墨技法與熱愛的鄉土之間尋求平衡。1970年代時多以風景山水作為題材,至1980年代後,受到台灣鄉土運動影響,開始轉向對人物畫的探索,見到父親車禍全身裹著繃帶的形象衝擊,因而在繪畫中加入大量全身纏繞繃帶的人物,這些以繃帶人為主軸的創作,成為洪根深藝術生涯的另一波創作高峰。1989至90年代初期的《黑色情結》系列,以多媒材手法表現社會中政治的、人性的各項現實題材,告別傳統中國性水墨,走出一條特有的台灣現代水墨路線。(撰文 | 鄭皓勻)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