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ung
雜貨店─不再是以物易物時代/Grocery Store - No Longer Barter Trading
素描
鉛筆、紙/Pencil on paper
15 × 22.5cm
2003
No.
4002
作品賞析
<雜貨店-不再是以物易物時代>是作者在2003年創作〝光〞系列的作品中最具代表的畫作之一。由火把照明進入煤油燈的那個年代,也是族人開始使用貨幣交易的時期就有了雜貨店;畫面下方寫著「1斗米36元」詮釋著品名副標-不再是以物易物時代。此作不僅展現作者的繪畫功力,更是難得地以精細素描技法描繪與紀錄了人類在進步過程中的生活。(撰文/林麗真)
關鍵字:原住民
雜貨店-不再是以物易物時代>
藝術家小傳
1960年出生於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達瓦蘭部落),為排灣族原住民。生長於達瓦蘭的藝匠家庭,撒古流從小深受部落傳統文化的薰陶。祖父、父親為排灣族族人所稱的Pulima(藝匠),意即擁有很多手的人,藝匠不僅為部落製作日常生活用品與創作,更要關心部落的日常用品的改革與帶進新的概念。 身為原住民,在台灣漢人主流文化的社會所遭受的差異對待、及台灣原住民文化逐漸流失的現象,使他有很深的挫折感與文化危機意識。因為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從1979年他原住民風味創作,在平地受到矚目及參與甚多展覽後,他反省自己的作品與部落文化傳承的意義,重回達瓦蘭部落向長老們請教傳統文化,蒐集、整理排灣族各種幾乎失散的田野資料,為的是紮穩傳統文化的根基。1981年製作出傳統排灣族陶壺,復興了失傳已久傳統製陶技術。1984年在達瓦蘭成立工作室,開始專職於傳統工藝製作。而進入傳統文化的創作,讓他找到藝術生命的立足點與創作泉源,「創作時,我常夢見和祖靈對話,而得到靈感…」。 撒古流最關心、在意的是族群文化的延續。為了能夠找出傳統與現代化的接合點,他也學習現代知識與技能。因此除了木雕、石雕、陶藝等傳統工藝外,也學習絹印、版畫、油畫、素描、手工紙、蠟染等,近年來嘗試用樹脂、青銅等做雕塑以及以金工電銲創作。並時時教育他的族人,立足在祖先的文化基礎上,謀求有尊嚴的生計之道。成立達瓦蘭工作室至今,一直從事地方石雕、木雕、陶藝人才培訓。撒古流走入文化傳承的工作,年輕一輩的原住民藝術家峨格、古勒勒曾師事於撒古流。撒古流說「我期盼─── 種植文化的大樹 讓老人的智慧可以傳承 讓壯年人的理想有實現的空間 讓小孩有好的教育環境 我思索─── 如何奉獻自己的力量,給這棵樹 多一點養份」 九○年代起撒古流開始從事將傳統的石板屋改良,室內設計則發揮排灣族的藝術特色。九七年籌建「達瓦蘭部落教室」,從事民族工藝及母文化教學並推廣「部落有教室」,落實地方教育特色及部落菁英回流運動。撒古流除了參與多次的原住民展覽外,也榮獲多項傑出原住民的表揚。 (典藏目錄2000-2001)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