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05397_A001

  • 黃進河/Huang Chin Ho
  • 福祿壽/Three Deities of Fortune, Prosperity, and Longevity
  • 綜合媒材
  • 壓克力顏料、金屬片、金蔥粉、宣紙/Acrylic paint, metal sheet, and glitter powder on rice paper
  • 136 x 70 cm x 3
  • 1990
  • No. 05397

作品賞析

做工精美的金色邊框搭配各式各樣的圖騰,視覺強度閃到像是瞬間會燃炸,畫面漂浮著各種不具象的團塊以及書寫性或印刷圖騰,形成一種交錯雜沓的文化氛圍。黃進河以〈福祿壽〉、〈花開富貴〉作為命題,先導中國文化中人生追求的思考脈絡。

藝術家召喚出存在於民間的宗教習俗和傳統記憶,加上當時大量充斥著印刷媒體的感官刺激,剪裁拼貼出慾望翻騰的社會現象,拼湊手法讓這些元素變成光怪陸離且荒謬。其以普普手法斷裂出各種符號,造成彼此的對話空間:擷取印刷撩人的女體、波普圓點點、紅色的轎車與金色的勞力士,是西方資本主義引領的消費文化的代表;線條描繪的女體、蓮花菊花造型、中國式地勾勒出山型符號、祭祀金紙等,元素在作品中產生多義連結: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批判、歷史和文化記憶、虛構和幻覺、宗教和精神信仰對個人和社會的意義,以及這些體驗對個人和集體身份的塑造。

其深入歷史擷取民間臺灣文化中生猛有力的傳達,從金光布袋戲、電子花車到宗教儀式陣頭,無一不是從這片土地裡面生成俗艷到極致之悍味,這份「悍」從形而上的思想到浮生塵世慾望的噴發,讓臺灣當時成為滿到外溢、紛陳並置的島嶼意象,慾海無邊、財富、性慾等這些普世價值的追求,型塑現世人生劇本。畫面沒有視覺中心焦點,只覺得無以名狀的造型與色塊散佈漂浮在畫面各處,渙散了文化主體精神性。每個符號都以極具視覺重量之姿,各自擴張,剪貼與繪畫性的仿真變形,述說著人類現世的歡愉與幽冥存在之一體性,各種符號在各自的界線中,呼吸吐納如有機的生命體般持續變異,我讀到的是黃進河對於慾望生息的形容,爆炸擁擠的畫布裡各自表述又相互碰撞,是臺灣政治、經濟、普羅大眾慾海共同構築的90年代社會氣息,這歷史不是教科書中的觀點,而是藝術家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溯臺灣歷史、解當代社會景觀紛來雜沓的生活觀察。(撰文|魏瑛慧 獨立策展人)

藝術家小傳

出生於嘉義,1985年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1980年代之創作以抽象及具象表現風格為主。1989年赴紐約遊歷3個月,受到美國普普藝術精神影響,同時也在經歷美國文化的衝擊後,意識到個人創作與臺灣在地文化母體的緊密關聯,故毅然返臺重新尋找藝術養分。1990年進駐臺中鐵道倉庫15號,成為臺灣第一位進駐鐵道倉庫創作的藝術家,並自此開啟其藝術創作的嶄新境界,之後又曾先後搬遷至臺中鐵道倉庫25號、烏日鐵道倉庫5號。黃進河於其鐵道倉庫工作室完成多件重要代表性作品,並舉辦多次個展。曾於1995年參展「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並曾參與國內外多項重要聯展。作品獲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機構典藏。

黃進河的歷史專業背景,使其作品表現了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創作靈感來自臺灣在地次文化的啟迪,如布袋戲佈景、電子花車、喜喪儀式、牛肉場、商業建築廣告看板、檳榔西施、道教符咒、糊紙等。以超巨大的尺幅,召喚存在於民間駁雜的宗教、習俗及傳統記憶。基於對社會價值及環境變異的觀察,呈現當代人潛意識下的感官迷亂,藉由充塞擁擠的巨幅畫面、膨脹臃腫的人物造形、金光美學的色彩表現,呈現光怪陸離的物慾意象、誇張的民俗符碼及荒誕的文化異象,以此反映臺灣艷俗文化的生猛力道,批判現代社會縱慾過度的虛腫與虛無,同時也讓觀者對浮華生活中混淆的價值體系進行質疑與反思。重要作品如〈接引到西方〉(1991)、〈火〉(1992)、〈風調雨順〉(1993)、《寶島系列》(1993)、〈毒〉(1994-1998)等。(整理|陳美智)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