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陳伯義/Chen Po-i
窗景(海汕2路119號—楊志忠宅)/Outlook(No.119, Haishan 2nd Rd., Kaohsiung City Yang Zhi Zhong's house)
攝影
彩色雷射輸出、相紙/Laser jet color print
72.6× 89.2cm
2007
No.
3968
作品賞析
一般我們觀看建築、拍攝建築原貌與街道景觀,由主觀認知來閱讀建築物所展現的設計與歷史痕跡。陳伯義在高雄港紅毛港進行拆遷之際,留下一張張令人深思的圖像。這一幅幅《窗景》中沒有清淨美好的風景,他以房屋為主體,從破敗磚牆水泥壁面、滿地扭曲鋼筋等不規則的線條所形成的觀景窗中,望向門戶外的藍天與街景。家屋本來是堅固的堡壘與庇護所,如今因為遷村的需要,摧毀了既有的家園也連帶將被遺忘的故事。這樣的窗景所框出的記憶,存在著遺憾與失落感,看似無生命的房屋、街道、藍天卻隱含著人們生活其中的故事與曾經生長的遺跡。(撰文/李幸潔)
藝術家小傳
1972年出生,台灣嘉義市人,國立成功大學學士及碩士畢業,1999年考上該校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研究所博士班繼續深造。陳伯義研習的是水利、海洋工程,卻獨鍾於攝影,將攝影做為一種創作媒介,以紀實攝影為主,找尋影像的題材以及探索影像的可能性;另外也從事攝影教學及策展等工作。2000年到2005年間是陳伯義對攝影工具練習掌握抓拍事件現場做快速時間反應的實驗階段;從2005年起轉向拍攝與社會比較緊密連結的彩色作品,直至2007年期間對於眷村與紅毛港的廢墟探索,是源自城市更新過程裡臺灣現象的觀察,也形構了日後其攝影作品中,人為以及天然災難(風景)的創作脈絡。對於陳伯義而言「廢墟不只是斷井頹垣,也是感受,是意境」,從他廢墟《窗景》系列作品開始,便留給觀者風格極為鮮明的特徵。2012年《莫拉克.南沙魯》系列作品,是台灣經歷八八風災浩劫後,陳伯義以廢墟中靜物寫生的手法,對於災區的影像創作。曾獲第十三屆攝影新人獎首獎、2008桃園創作首獎,及高雄獎、台北美術獎等入、優選。亦曾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等處多次展覽。作品亦由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等典藏。(撰文/鄭雯仙)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