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VR環景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國際特展《瞬間》
展覽介紹
售票資訊
導覽/講座
教推活動
小周末音樂會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全都露OPENCAMP
全都露 OPENCAMP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VR環景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國際特展《瞬間》
展覽介紹
售票資訊
導覽/講座
教推活動
小周末音樂會
更多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全都露OPENCAMP
全都露 OPENCAMP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更多
線上展覽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更多
AR/VR體驗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徐永旭/Hsu Yung-hsu
2018-32A、B、G、H/2018-32A, B, G, H
陶瓷
瓷土/Porcelain clay
A:273 x 152 x 30cm B:272 x 153 x 34cm G:259 x 157 x 30cm H:253 x 152 x 32cm
2018
No.
05058
作品賞析
本作由四個高度近三公尺的單元所組成,每個單元下方都有纖細的展示架,但展示架上呈現為矩形塊體的物件卻令人驚訝地沒有什麼沉重之感——推敲其原因,首先,或許是因瓷土素燒的淺色質地所致,它們雖然有著超過一般人身高的尺幅,卻尤顯輕盈;再者,當觀者為了看到細節而靠近作品,又會發現這些塊狀物都是由一個又一個杯子狀的容器所組成,有的還附上蜿蜒的扁平條狀構造物,但說這些構造物是某種「組件」或許有誤導之嫌,因為這些容器雖然大小相仿,卻絕非那種整齊畫一的工業製品,它們的表面都保有非常多的手作痕跡,也因此,近看時會發現這些矩形塊體並不是被「結構」在那裡,而更像是一種偶然地「堆疊」在一處的有機體,輕盈感來自生機盎然的手作痕跡,它們歡迎觀者的親近。
在柔和的展覽光線照射下,這些有著工業規模的構造物卻有著容許觀者貼近閱讀的私密感——這些反差當然來自徐永旭堅持已久的創作方式,儘管他的陶製作品有著極限主義物件的尺度,但不同於這些讓他十分尊崇的美國藝術家前輩,徐永旭始終維持以手指捏塑的方式進行創作,我們眼前這些巨大的構造物同樣如此,策展人龔卓軍曾將徐永旭據以構造大型量體的小物件稱為「小孔竅」,如果說小孔竅的數量本身即已凸顯了藝術家創作過程強調的身體勞動過程,這些小單元最後所組成的「大孔竅」卻在視覺上化整為零成為整體,在凝視它們時,我們彷彿被這個巨大的孔竅所捲入而難以逃遁。(撰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簡子傑)
藝術家小傳
徐永旭(1955-)出生於高雄,屏東教育大學畢業後曾任國小教師、古箏演奏家,1986年因成立陶藝工作室而離開教職,往後曾跟隨陶藝家楊文霓學習(1992),赴美駐村時(2005)所見極簡主義雕塑家塞拉(Richard Serra, 1938-)的空間作品,乃至2003-2007年間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皆逐漸形塑徐永旭視身體為載體的創作觀。首先,徐氏在製作前早已構思作品效果,在未上釉而保有泥土原色的製法下,運用雙手反覆捏拉高黏性、高韌性的泥土,在土的表層留下指紋等身體痕跡,最後經過高溫入窯過程,歷經化學機制、收縮率等多次試驗後獲取得以支撐空間性、複雜化的結構。徐氏透過身體勞動,賦予陶土的硬材質彷如棉花般柔軟輕盈的基調,由此既翻轉媒材的工藝性,亦藉身體的介入強化作品的真實性,回應當前高度虛擬化的世界。(撰文|陳嬿晴)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