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侯淑姿_《越界與流移-亞洲新娘之歌 I》:貴孝與小孩 (A)

  • 侯淑姿/Lulu Shur-tzy Hou
  • 《越界與流移-亞洲新娘之歌 I》:貴孝與小孩 (A)/"Border-crossing/Diaspora—Song of Asian Foreign Brides in Taiwan I" Kuei-hsiao and Her Child (A)
  • 攝影
  • 噴墨輸出 (白金相紙)/Inkjet output (glossy photo paper)
  • 100x100cm (外框:102x102x6cm)
  • 2005/2020
  • No. 05096

作品賞析

從2005年開始,侯淑姿展開一段漫長的《亞洲新娘之歌》系列創作,歷時15年,子題相繼為「越界與流移」、「越界與認同」與最後「望向彼方」。作者透過屏東外籍配偶中心及美濃南洋姐妹會的協助,以實際行動對在台生活的外配進行訪視,並以攝影集結她的成果。這些攝影是肖像式的,有的是個人照,有的是家庭成員的合照,地點帶有南台灣的農村意象,交代主角的勞力性質或工作環境。人物擺拍,面向著鏡頭,是這系列影像的構成,帶有一種自我表述(statement)的況味。
它們通常是雙影像的配對,其一是正常的彩色照,另是將其者以單色濾鏡輸出,並有正楷字印刷其上的文字敘述,跟前者形成圖文關係。這種配置的簡約也出現在她的《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特意要彰顯圖像的功能是給人凝視、靜默沉思的倫理訴求,要求觀者正視她們身為外配的主體性,以及圍繞國族的女性流移、認同與縈繞彼方的敘事。這些敘事雖是生命切片,局部而不是全部,卻足以歌詠台灣人跟東南亞女性的生命臍帶,特別是名為貴孝的外配,侯淑姿跟她走訪越南的家族,從居所到其親族,生動地具現在鏡頭下,把被拍攝者放到更長的敘事時程,將她的原生家庭跟台灣親屬扣連成一個以她為主位的敘述體;貴孝成為連結者,例如她的小孩、務農、台灣家人(先生與小孩)、她的媽媽、越南原生家屋以及她的越南家人。
在侯淑姿的此系列裡,攝影美學不再是傳統的紀實攝影,甚至不能單就攝影來理解。首先,所謂的攝影不純粹是紀實性的,雖然其圖像美學是靜觀式的,但就其構成來說則是帶往裝置的造型語言,關乎文化行動的考掘學。其次,貴孝雖身處在流移、認同與彼方的留連裡,顯現了她的勞動、經濟階層被構築在國族與父權體制之下,但侯淑姿的藝術手勢更是強調了貴孝活出她自身的體悟,順應生命的韌性與能動性,在此當中,所謂的外配之名不足以道盡她對生命共同體的奉獻。何謂生命共同體?它所指涉的不應是外配身處的台灣,或者她的被同化,更是因她的母性而生/組織的人類家庭,超越了前者隱含族裔的歧視,從中穿越出一條自我奉獻的生命之線,而身為藝術家的侯淑姿像是說情者(intercessor),替那些原本默默無名的他者(貴孝)進行說情。
看侯淑姿的「亞洲新娘之歌」,當然不能不問她的台灣先生是誰,但前者已為後者勾勒他的身影了。不是說他不重要,畢竟是他啟動對外配的需求,而這個「他」還不僅止於人,更大的脈絡是仲介商居中扮演的婚姻機制。這個機制說是父權也可,說是有男性邏輯的締結也不為過,反映了繁衍生命的生殖層面,也有肉身勞動、產值被資本主義擠壓到邊緣的經濟層面。藉由此系列的敘事,侯淑姿讓貴孝從父男社會結構浮顯出來,一方面,照見台灣自身的種種課題,另一方面,同時也從中彰顯了以她為主體的生命篇章。(撰文|藝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陳泰松)

藝術家小傳

侯淑姿(1962-)出生於嘉義,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為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影像藝術碩士,現任國立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曾參與「盆邊主人——自在自為」(1997)、「看向南方—當代藝術熱思維徵候展」(2012)等展出。
侯淑姿長期以影像、裝置面對女性主義的相關課題。自1983年首次在台公開發表〈不只是為了女人〉起,1995年進駐由謝德慶提供的工作室所完成《窺》系列作品,在在呈現台灣女性的身體、社會處境與男性、父權觀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其作品以反抗之姿,揭示視覺政治中的權力結構,亦以此解放性別壓迫,重建女性的主體性。2004年,因南下高雄執教,在美濃所見斗大的越南新娘招牌、遍佈的越南小吃,引起藝術家對「外籍新娘」相關研究的興趣,2005年得屏東外籍配偶中心、美濃南洋姊妹會協助,與多位外籍新娘進行對話,開啟〈越界與流移-亞洲新娘之歌(I)〉(2005)、〈越界與認同-亞洲新娘之歌(II)〉(2008)、〈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III)〉(2009)系列創作,文本與影像並置的視覺形式,打開了藝術家與受訪者互為主體的對話空間,在女性主義、離散、身分認同之間建立起多重復返的藝術網絡。(撰文|陳嬿晴)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