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05374_A001

  • 石川寅治/Toraji Ishikawa
  • 戎克船 (高雄港)/Junk(Kaohsiung port)
  • 油畫
  • 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 90x116cm
  • 1920
  • No. 05374

作品賞析

色彩鮮艷的漁船,忙碌的船工,碧藍的天與翻湧的雲層,這是百年前日本西洋畫家石川寅治畫筆下,充滿活力與南國氣息的高雄港。

這位四處寫生,擅於描寫風景的畫家,曾在1917年至 1926年間,多次遊歷臺灣,描繪臺灣各地的街道、城牆與船港。在這之中,他尤其心傾於戎克船(Junk,ジャンク)獨特的造型與裝飾美感,他曾讚嘆:「港口的景色多姿多彩。我看到戎克船揚起黃色的風帆,或者他們進出港口時色彩豐富的船體。......這些確實是台灣獨有的——它們沒有那麼大,形狀像魚,色彩鮮豔。因為他們的『眼睛』,使他們看起來就像漂浮在遠方大海上的魚。......是我在其他地方從未見過的。」

石川寅治的觀察藉由其畫筆,完整呈現於畫中,畫家強調戎克船眼睛的渾圓立體感,並將之安排於畫面的前側加以凸顯,搭配在水面上翹起的船身,與多彩的紋飾,的確使船隻「看起來就像漂浮在遠方大海上的魚。」然而仔細觀察,會發現石川寅治以厚塗的筆觸色塊,呈現出船身斑駁厚實,歷經風霜的破舊模樣,這是畫家以寫實之眼對時間、空間的敏銳觀察,體現這位頻繁往返不同城市港口的旅行者,對海港景物的刻畫功力,不僅止於異國、南方情調式的浮濫描寫與想像投射,同時也映照著畫家個人的生命歷程與旅行經驗。

附帶一提,此作曾以〈ジャンク(戎克船)〉之名,收錄於1931年的《石川寅治畫集》,臺灣畫家陳澄波(1895-1947),也收藏有一張構圖相似的彩色圖版,僅有雲彩、近景等部分細節略有不同。推測兩作有密切的關係,或有可能是一稿多作,或是同一件作品重複修改的結果,然而實際情況如何,還有待後續進一步研究與發現。(撰文|劉錡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藝術家小傳

石川寅治是日治時期首位以大量油畫描繪臺灣風土、將南國風景人文有系統地介紹給日本的洋畫家,有「台湾の石川(臺灣的石川)」之稱譽。

出生於日本四國高知縣,1891年搬到東京,師從小山正太郎(1837-1916)學習西洋畫,石川寅治為1902年開始的太平洋畫會(前身是1889年創立的明治美術會)之創始會員之一。如同當時藝術圈的許多人,石川年輕時亦曾前往歐美旅行,1904年更在美國舉辦水彩畫展,並於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中獲得銅牌。石川在日本定期參加日展及帝展,並在1944年成為太平洋美術學校校長,直至1947年辭職。戰爭結束後他仍活躍於東京的美術教育。

石川寅治早期作品主要以女性為主題,後期多為印象派風格的風景,光線明亮。1917-1926年間,石川曾數次訪問臺灣。除旅行寫生之外,他也數度接受官方委託,繪製壁畫或奉贊畫,例如描繪1895年日本軍隊進入北門城的著名作品〈臺灣鎮定〉。創作之餘,他也發表圖文並茂的長文,1918年以逾兩萬字的〈臺灣旅行〉,詳述其旅行臺灣各地的見聞及寫生心得,均為我們留下珍貴的歷史印記。(整理|郭冠廷)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