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串連起分離的土地,也孕育了無數的生命。“Tawid Dagat”是一句源自菲律賓的片語,意味著「跨越海洋」,象徵全球化時代跨文化交織、流動的資源體系。本次個展展出妮可萊・布恩迪亞・古皮特自 2021 年以來的十五件代表性作品,開展關於水與氣候危機、當代菲律賓離散經驗,以及全球系統的批判性對話。 妮可萊・布恩迪亞・古皮特是一位菲裔美籍跨領域藝術家。出生於美國加州洛杉磯,她的父母於1970年代因貧困與政治動盪自菲律賓移居美國。自幼隨著家人居住於菲律賓和美國兩地,在跨文化的成長背景下,她的創作層層拆解、探討與交織這段家族離散的歷史,從個人的經驗出發,輻出菲律賓海外移民的廣泛現象。〈相思樹的夢〉、〈哀悼家族之樹的逝去〉、〈母親的橫渡〉不只是對於自我與原生性的尋根和追憶,也是對於移民身分認同的探索。在這些作品中,馬尼拉蕉麻作為紙漿的基底,是一種西班牙殖民菲律賓時期培育的原生植物,而後銷往美國作為經濟作物。相對應的,作品融合了人工社會的產物,樂透彩券紙象徵著遷移是一場賭注、影印紙徒勞地復刻著原鄉的復刻影本,在失落的探尋之餘,也是對於「美國夢」詩意的自我批判──只要努力付出,無論種族或其出身背景,終會得到財富的迷思。 這樣的批判,也隱含在全球南方視角下其探討與菲律賓的「水」有關的系列作品。藝術家化身行動者,〈豐饒中的匱乏時代〉凝結了河川及湖泊水系污染的碎片,〈颱風倖存者〉、〈浮出水面的故事〉及〈我鬆開了大海〉從重大天然災害事件,看見整個氣候系統中的失衡。這些透過水作為主體的創作,在在訴說了島嶼的傷痕,以及人們因此被迫遷徙的故事。正在這些仍然正在上演的環境悲劇,叩問著什麼是在過程中被犧牲的?什麼又是相對重要的?對於價值的權衡與選擇、自然的掠奪、勞動力的剝削,也反映在其以「金」作為視覺質感的作品〈鹹水〉和〈金、銀、死亡〉,玩味地展現人們對於物質的執迷,也反映了提問著水/黃金所象徵的非固定價值。 水體的能動性貫穿了整個展覽,在其最新的系列作品〈也許可能〉與〈潮織〉中的編織與纏繞,一張張抽象的網,串連起家族記憶、勞動的身體及即將失傳的文化傳統。這樣的行動既是生命的溯源,也是一種自傳式的的扣問。〈好運〉以紙與陶土翻製的私人物件,作為菲律賓移工赴臺工作的故事載體,成為缺席之物的代替符號。這些與移動有關的故事,匯聚了本次展出作品的概念,從生命水體、文化根源、到全球資本體系的交換。如同〈我們聚集、我們記憶、我們獻祭〉一作,四散的果物、無法延續的宴席,宛若分裂的土地,只有透過彼此之間的汪洋聯繫著。這樣的遷移與擺渡,是地理空間的跨越,也是藝術家透過創作在漫漫生命時光長河中的深情橫渡──直到相愛的人們有朝一日,在海的另一端再度重逢。 (文|吳念澄,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