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泛‧南‧島藝術祭海外展│Fluid Boundaries: Four Artists from the Pan-Austro-Nesian Arts Festival

2022.05.07 - 2022.06.26 海外展


從臺灣出發,四組藝術家帶著他們的作品,來到了大洋的另一端。本展以「流動邊界」為主題,反映了藝術家對於身分認同的流動,也強調不斷變動的文化特質。這幾組藝術家都具有臺灣原住民族的身分,也曾經對單一的主流價值產生困惑,最終透過重新尋求自身根源,將感受闡述於創作,更對島嶼歷史提出獨特詮釋。
 
回到語言學的分野,臺灣原住民是分部目前最北的「南島語系」──這個以「南方」、「島嶼」字根組成的語系,是分布於島嶼的語族,也是透過洋流移動的族群,但卻無法概括所有南太平洋的族群。2021年首次於臺灣展出的「泛‧南‧島」,則借用了語系的詞彙,並將其拆解,期望藉此促進更多對於島嶼歷史的思考:在這裡的「南」並非方位性的概念,而是代表了曾經經歷殖民、相對邊緣的文化群體;「泛」,則代表去中心化的立場,呼應「島嶼」文化相對於「陸塊」的多元特性,以及海洋的連結性。
 
 
張恩滿CHANG En-Man的作品〈蝸牛樂園三部曲:啟航或終章〉(Snail Paradise Trilogy: Setting Sail or Closing Chapter)透過追溯非洲大蝸牛被殖民者攜帶移動的路徑,產生一系列包含食譜、刺繡等的藝術計畫;張恩滿以出現在排灣族傳統料理當中的蝸牛為媒介,如同蝸牛行走遺留的黏液,探討各個島嶼歷史和帝國殖民主義的牽連,蝸牛既是侵入者,也是食材,反映文化的混雜性與轉化。同樣以越洋移動為線索,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則從臺灣出發,多次造訪南太平洋諸島,親身感受島嶼的文化,也目睹海平面上升或工業文明對島的影響,進而繪畫出一系列「跳島計畫」("Island Hopping Project"),呈現藝術家的長期思索。
 
林介文Labay Eyong本次展出作品〈我的身體半座山〉(My Body is Half of a Mountain)、《我的傳統服飾不傳統》(My Traditional Costumes Are Not Traditional)系列,則展現藝術家關注的手、土地和身分認同議題。這兩組不同時期的作品,林介文選擇以當代手法詮釋太魯閣族傳統編織,呼喚部落女性獨有的織布對話,既包含了對殖民過往的感懷,也有對族群傳承的關注,卻又包含鮮明的個人特質。古薪舞集Tjimur Dance Theatre〈Varhung~聲之身〉(Varhung: The Body of Sound),回到對於排灣文化的探尋,他們意圖更開放的討論「何為舞蹈」,用呼吸之間聲音的迴盪,來呈現族群文化身體律動的傳承,以及當代人與土地的對話。
 
這些作品可謂反映出臺灣的城市與原鄉、主流或邊緣、傳統和當代的多元視角。藝術家回應了過去,更藉由族群的文化傳承,提出對當代社會的新見解,彷彿同一海域上,四座獨立又彼此連結的島嶼,在相近又迥異的生命之間,有無數解讀和感受的空間,更折射出臺灣族群與文化的豐富層次。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