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展覽資訊
首頁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share
泛‧南‧島藝術祭海外展│Fluid Boundaries: Four Artists from the Pan-Austro-Nesian Arts Festival
2022.05.07 - 2022.06.26
海外展
從臺灣出發,四組藝術家帶著他們的作品,來到了大洋的另一端。本展以「流動邊界」為主題,反映了藝術家對於身分認同的流動,也強調不斷變動的文化特質。這幾組藝術家都具有臺灣原住民族的身分,也曾經對單一的主流價值產生困惑,最終透過重新尋求自身根源,將感受闡述於創作,更對島嶼歷史提出獨特詮釋。
回到語言學的分野,臺灣原住民是分部目前最北的「南島語系」──這個以「南方」、「島嶼」字根組成的語系,是分布於島嶼的語族,也是透過洋流移動的族群,但卻無法概括所有南太平洋的族群。2021年首次於臺灣展出的「泛‧南‧島」,則借用了語系的詞彙,並將其拆解,期望藉此促進更多對於島嶼歷史的思考:在這裡的「南」並非方位性的概念,而是代表了曾經經歷殖民、相對邊緣的文化群體;「泛」,則代表去中心化的立場,呼應「島嶼」文化相對於「陸塊」的多元特性,以及海洋的連結性。
張恩滿CHANG En-Man的作品〈蝸牛樂園三部曲:啟航或終章〉(Snail Paradise Trilogy: Setting Sail or Closing Chapter)透過追溯非洲大蝸牛被殖民者攜帶移動的路徑,產生一系列包含食譜、刺繡等的藝術計畫;張恩滿以出現在排灣族傳統料理當中的蝸牛為媒介,如同蝸牛行走遺留的黏液,探討各個島嶼歷史和帝國殖民主義的牽連,蝸牛既是侵入者,也是食材,反映文化的混雜性與轉化。同樣以越洋移動為線索,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則從臺灣出發,多次造訪南太平洋諸島,親身感受島嶼的文化,也目睹海平面上升或工業文明對島的影響,進而繪畫出一系列「跳島計畫」("Island Hopping Project"),呈現藝術家的長期思索。
林介文Labay Eyong本次展出作品〈我的身體半座山〉(My Body is Half of a Mountain)、《我的傳統服飾不傳統》(My Traditional Costumes Are Not Traditional)系列,則展現藝術家關注的手、土地和身分認同議題。這兩組不同時期的作品,林介文選擇以當代手法詮釋太魯閣族傳統編織,呼喚部落女性獨有的織布對話,既包含了對殖民過往的感懷,也有對族群傳承的關注,卻又包含鮮明的個人特質。古薪舞集Tjimur Dance Theatre〈Varhung~聲之身〉(Varhung: The Body of Sound),回到對於排灣文化的探尋,他們意圖更開放的討論「何為舞蹈」,用呼吸之間聲音的迴盪,來呈現族群文化身體律動的傳承,以及當代人與土地的對話。
這些作品可謂反映出臺灣的城市與原鄉、主流或邊緣、傳統和當代的多元視角。藝術家回應了過去,更藉由族群的文化傳承,提出對當代社會的新見解,彷彿同一海域上,四座獨立又彼此連結的島嶼,在相近又迥異的生命之間,有無數解讀和感受的空間,更折射出臺灣族群與文化的豐富層次。
故事∙集:說說典藏
2024.12.28 - 2025.06.15
美術館的一百種想像
2024.11.23 - 2026.03.01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 館藏選粹
2025.04.04 - 2026.05.03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