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2019高雄獎

2019.02.02 - 2019.03.30 本館 401-403、多目的室



「高雄獎」自1997年至今已辦理二十三屆,既見證高雄美術史過去的發展歷程,亦表彰高雄藝術現在的階段走向,更自許肩負著形構高雄、甚至是臺灣美術創作未來的願景與理想。為實踐這樣的理想,每屆籌備會議不僅會對於前屆「高雄獎」進行檢討,亦會對於即將到來的下一屆「高雄獎」籌辦規制進行審慎的再思考。從徵件分類方式、各類項媒材定名,乃至如何使該屆「高雄獎」得主的能見度及榮譽加值,籌備委員們皆予以諸多討論,以期「高雄獎」能夠在契合時代藝術脈動的立基中,更保持著對臺灣藝術創作的前瞻視野。
 
「2019高雄獎」在秉持開放態度與進步改革的籌辦精神下,進行備受矚目的大規模變革與翻新。除了保留初審分類、複審不分類的機制設計,另將獎金的配置相對提高、參賽資格擴大為持有在臺居住證明者即可參賽,更指標性地將徵件類項由歷屆的八類轉型為五大類項,徵件件數也由過去規定的提送三件改為一(組)件。這樣的改變,對於參賽者過去所熟悉的高雄獎徵件規則是嶄新又陌生的,對於高美館抑是一項全新的實驗與挑戰。整體來說,今年「高雄獎」的諸項變革,皆在某種程度上彰顯了「高雄獎」徵件機制極富彈性的有機特質。
 
「2019高雄獎」共計收到786(組)件,其中,除誕生本屆3位高雄得主之外,並有優選獎5名(每類一名) 、入選獎17名及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1名。本屆脫穎而出的三位高雄獎得主,皆充分使用不同媒材的特殊質性,表達自身於生活經驗、生命經驗中的主體探問。陳又伃的《陽照塵芥I》、《Wabi–sabi侘寂》透過細膩的繪畫筆觸,指涉某種個體感知,同時關照了自身生命中幽微、隱諱的思緒;吳家昀以皺摺的木板與佈有雜質的日常影像處理,在虛與實、理性與感性之間,仿若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矛盾與孤獨;張致中《Gevær(來福槍)》將自己在挪威的航海經驗與歷史事件交疊、重組,在賽璐璐片的投影影像中,企圖以不同時空的文本重構兩者對話的可能。
 
本屆「高雄獎」的重大變革,反映了高美館始終致力於思考如何在當代藝術脈絡紛陳的創作環境下,藉由徵件機制的逐步轉型,提供藝術家一個能夠完整實踐創作理念的平台。「高雄獎」當然不會就此停下腳步,除了持續關注、回應當代藝術的多樣性發展,更期望所有得獎藝術家在「高雄獎」的榮譽加值中,於未來創作的道路能夠持續不輟,將「高雄獎」的榮耀予以延續。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