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展覽資訊
首頁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share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2017.06.03 - 2017.09.17
本館 101-103展覽室
自1994開館以來,高美館積極扮演在地與世界文化藝術交流的窗口,美術館所在地的高雄,因其地理與港口城市的特殊性,20年多來在策略上以深耕在地構築南方觀點,作為發展與經營的長期目標。2006年開啟的「南島語系當代藝術計畫」,更是企圖翻轉台灣在世界藝術發展上的模糊位址,進一步以美術館為中心,建構以印度洋與太平洋範疇的海洋藝術史觀。值此邁入新型態美術館之際,邀請國際知名策展人徐文瑞策劃此項研究型特展,以「南方」為名,將是立基於本館歷史與特殊位置,從南方而起的另一次開放性辯證。
這個展覽從現代性的角度出發,探索被犧牲、隱形、消音的主體。展覽分成三個部分,第一章檢視現代國家對人權、公平正義、人民主權的承諾下,如何長期地、結構性地將一些人群「南方化」。第二章探討現代性將人類生存的環境、其他物種加以外在化,對「自然」進行大規模的剝削,使環境、其他物種、地球本身,淪為「南方」。第三章奠基於相關藝術作品,提出一個貫通傳統藝術與當代南方批判意識的「規模美學」。
展覽自6月3日至9月17日展出,展出包括來自台灣、西班牙、冰島、法國、韓國、奧地利六國等26組展出藝術家,其中包括PM2.5影像行動小組的17位導演,展覽透過錄像、油畫、裝置、網路互動、聲音裝置、水墨、文件、影像及詞曲演唱等23組件作品多元展現本展豐富內涵。
南方:問與聽的藝術
長期以來,高雄,或者是整個南部地區,不僅在地理上位於台灣的南方,更是政治上的「南方」,在國內與國際權力分配上處於相對弱勢的位置。這個政治意義的「南方」,可以擴大到近代西方國家對南方國家的殖民,或二次大戰後現代化過程中不均衡發展的第三世界,或晚近資本主義全球化所塑造出來的「全球南方」,也就是淪為發展過程中被犧牲、丟棄、無語而又難以翻身的社會底層。
此展覽從現代性的角度出發,探索這個隱形的主體。一方面檢視現代國家對人權、公平正義、人民主權的承諾下,如何長期地、結構性地將一些人群「南方化」。或,有些人利用另類的、或藝術的手法,拒絕國家,另創想像中的國家。另一方面,探討現代性將人類生存的環境、其他物種加以外在化,對「自然」進行大規模的介入與剝削,使環境、其他物種,以及地球本身,淪為「南方」。前者構成展覽的第一章「你的國家不存在」,後者為第二章「問南方」。
展覽的第三章「從逍遙遊到規模美學」,試圖透過現代性的核心技術「規模化」,來探索一種特殊的創作美學,這類型的藝術包含廢墟作品,災難作品,尤其環境災難,以及從其他物種或非人視角出發的作品。其特色在於作品著重不同時間與空間規模的感知因素,以及背後所蘊含的現代技術與自然力量之間錯綜複雜的交搆。這類作品肖似中國傳統美學,尤其道家傳統,祛除人類中心主義,將想像力帶往不同時間空間的視覺所呈現的作品,但不同於道家「逍遙遊」的無滯無礙馳騁,當代規模美學強調現代感知經驗如何被科技所形塑,從而時間空間中的技術因素成為作品內部的感知核心。
你的國家不存在
第一章「你的國家不存在」,標題來自藝術家莉比亞・卡斯楚+歐拉夫・歐拉菲森的同名作品。這作品以海報、大型看板、旗幟等形式,於公共空間展示一個挑釁或提問,回應觀者心裡對現代國家的種種可能態度。你理想中的國家存在嗎?經歷迫害的過去,國家有真正給你公平正義的對待嗎?你的新移民身份,或原住民身份,如何給當下的國家一個評價?展覽以這件開放的作品,開啟「南方」被犧牲、被邊緣化的觀看位置。
南島語族的分佈,北起臺灣,南達紐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東至智利復活節島,其人口總數約兩億兩千五百萬,現代國家興起的數百年來,反復生存於殖民、解殖、被邊陲化的過程中。當台灣漢民族在國族定位的疑惑中,爭執著中國、亞洲、島嶼等議題時,宜德思‧盧信的「島」系列,以繪畫行動彰顯出南島語族的地理,一張被南方化的世界地圖。
同為原住民出身的張恩滿,長期關注原住民議題,但由於自身深度的漢化,卻常處在難受而不知所措的位置,一個非在此地、非在此時的現場。她的作品以行為錄像的形式,捕捉這個第三空間。
歷史記憶,以及作為它的對象與載體的物、土地、或人體,在國家轉型、解殖或民主化過程裡,往往是爭議的焦點,同時也是平反與轉型正義的道路上,分殊了一些再度被邊緣化的對象。一個無止盡的永恆回歸過程。林珉旭、王虹凱、陳瀅如與洪子健的作品,讓人從那些隱晦的、埋沒在荒煙蔓草的視角,回望凝視現代人的歷史主體。
奧立佛‧雷斯樂關於敘利亞難民的作品,把歐洲民主國家關於難民的爭辯中被消音的主角,難民本身,重新放回發聲的位置。
賴易志的作品,同時指向被犧牲的人與被犧牲的自然,以及兩者在現代性裡的高度重疊。在此,它扮演了第一章「你的國家不存在」和第二章「問南方」的轉折。
問南方
第二章的標題「問南方」,來自林生祥+鍾永豐的同名歌曲,描繪工業化造成農村沒落,年輕世代移往加工區、石化工廠追夢,人茫茫天茫茫。此曲雖然以台灣現代化發展為腳本,但何嘗不可指涉全球其他類似地區的經驗?
林柏樑的單張攝影作品,把高度工業化和農業停滯、環境災難的威脅,凝固在一個簡單的畫面,也為展場裡面其他大型計劃的展出,揭開序幕。
這些大型計劃的工作者,運用長期田野調查,動員大規模的人力物力,契而不捨地穿透利益與權勢的厚牆,同時結盟行動主義的力量,站在抗爭的前線,為南方吶喊發聲。過去三、四十年來,台灣的影像工作者在環境議題的行動上,未曾缺席,最近幾年甚至形成一股風潮。本展覽挑選其中一些,無意以其代表全貌。
鐘聖雄+許震唐的「南風」,探討六輕的污染對台西村的人和環境造成的災難,此大型影像記錄計劃,曾經在其他地方展出,並有圖書出版,這次以選萃的形式呈現。
PM2.5影像行動小組的「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劃」,為近年來台灣影像工作者的一次大規模集結,回應日益嚴重的空污問題。影像行動正在年輕化,這個小組也有中學生的參與。
林泰州的作品試圖在藝術和行動主義之間,尋找多重間距的平衡。他的兩件作品把影像拍攝、製作等行動,以及內容的形式,拉倒後設層次來處理,同時又扣緊環境議題所牽涉的暴力與反抗等面向。
黃煥彰+晁瑞光兩人,以及台南社大行動小組長期追蹤廢爐渣的來源去向,和其所污染的河川、土地,尤其農耕地。他們展出的作品從另一端切入:餐桌上的食物。
從逍遙遊到規模美學
第三章「從逍遙遊到規模美學」,以楊順發的「台灣水沒」揭開序幕。這件作品探討長期、大規模地下水掘取造成地層下陷所形成的特殊地景,以諧音反諷影射水墨意境的優美風景,以及人定勝天的現代發展主義思維,如何帶來沉沒水中的廢墟。
「規模美學」與其對現代規模邏輯的反思,致力於批判新自由主義政經結構下的短視近利,以及人類中心主義對環境和其他物種的無情褻瀆。姚瑞中和他的學生團隊,利用多年的時間踏查台灣公部門的閒置空間,一步一步拉出規模龐大的天網,使其中的貪贓枉法無所遁形。
擁有水利工程專業背景的陳伯義,如法醫一般,以攝影機,記錄災難現場中,不同規模大小的、人為的、自然的介入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不僅和肉眼所見形成對比,也為現代人類逐漸變成地質事件行動者,提供見證。
張永達的作品從身體感知經驗的相對性出發,以簡單的機械控制,試圖讓觀眾體驗規模大小變化的感知差異細節。相對於這微觀而機械性的切入手法,傳統書法美學以精湛的書寫行動擅長,其中細膩的身體表現,讓文字的意義通過精氣神得到傳達,其感知經驗的規模性,既需理解與想象,也超越理解與想象。徐永進的作品帶人一窺其中的堂奧。
科技的微觀,不僅帶給我們新的感知經驗,而是引領我們去聆聽「物」,因為物從來就不是以「物自身」獨立存在,而總是在「物與人」的關係之中。人需要在這關係裡面,學習聆聽物的聲音。澎葉生的作品,是他長期潛入海水中記錄珊瑚的聲音。當人類的行為造成大規模物種毀滅之際,這件「珊瑚如何思考」,帶領我們走進南方問題的深處,以及聆聽物的方式。
《參展藝術家》
王虹凱、莉比亞・卡斯楚(西班牙)+歐拉夫・歐拉菲森(冰島)、林生祥+鍾永豐、林柏樑、林珉旭(韓國)、林泰州、洪子健+陳瀅如、姚瑞中+ 失落社會檔案室+ 羅秀芝、徐永進、張永達、張恩滿、陳伯義、黃煥彰+晁瑞光、奧利佛・雷斯樂(奧地利)、楊順發、澎葉生(法國)、賴易志、鍾聖雄+許震唐、宜德思‧盧信、PM2.5影像行動小組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指定木作除醛:聚和生醫
●策展人:徐文瑞
●展務統籌:曾芳玲、林麗真
宜德思‧盧信 島 2014-2017 油畫
林珉旭 求救!收養紛爭協議 2009 韓國首爾漢江聲光表演,特定場所作品,三頻道錄像裝置
徐永進Hsu Yung Chin 大象無形系列16 The Great Image Has No Form (#16) 366x144cm Ink on paper 2013
王虹凱 南輿之耳— 為未來表演草擬的一些聲音文件 2016 — 進行中 工作坊,表演,聲音錄像文件
陳伯義 莫拉克颱風2010-2015雷射輸出彩色相紙
澎葉生 珊瑚如何思考 聲音裝置 2016-2017
美術館的一百種想像
2024.11.23 - 2026.03.01
陳正雄90大展-一位抽象畫家與他的收藏
2025.01.25 - 2025.05.11
展覽預告│漂流相對於靜止
2025.05.17 - 2025.07.06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