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系列出版
首頁
典藏與研究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share
基本資料
名稱:
藝術認證97期--逐光物語
分類:
藝術認證
年代:
2025
內容
「可見性是光的一種質地。顏色則是光的面容。……光是所有生命的起源。『可見』是生命的特徵之一,它無法脫離生命而存在。」*
在2021年的歲末,《藝術認證》97期,以「逐光的人」為主題,關注的便是以「光」──特別是人造光──出發的視覺藝術創作。一片黑暗之中綻放的光輝,無疑具有奪人目光的力度。適度的暗影強化了觀眾對光及其結構的體驗,模糊掉干擾性的背景,引導視覺聚焦在該聚焦的地方,也有時甚至反轉了空間原本的形貌。專題以藝術史的光為引,關注點亮城市之夜的光藝術節慶,以及將人造光源納為關鍵創作要素的藝術家;同時,讀者也將看到高美館《泛‧南‧島藝術祭》、兒美館《黑嚕嚕‧光焱焱》精彩展評,以及延續《藝術認證》長期經營「南島人物特寫」專欄的新篇章。
封面概念
以光線和光束為基礎單位,想像平面時,可見光線的輪廓;交疊時,則形成一個立體場域,如藝術家透過光的傳遞產生出的空間與隱喻層次。
* 約翰‧伯格,〈論可見性〉,《觀看的視界》,頁303(台北:麥田,2021)。
目次
I. 為城市之夜喝采 Light in Art/Festivals
「這是藝術的安排」:淺談西洋藝術中的光線運用與人造光源|張琳
光之文藝復興:倫敦光藝術與城市發展|林盈君
穿越歷史的光影盛宴──法國里昂燈光節|吳億萱
II. 逐光的人 Features
玩光、浮光、養光到燭光:關渡光藝術節的蛻變|戴嘉明
空間與感覺──姚仲涵的聲光世界|鄭友寧
數碼生態系中的光影聚落-專訪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陳仲賢
在流變的時空中打漫天的光—藝術家莊志維專訪|林承緯
不光如此:專訪沃手工作創辦人蔡宜婷與蔡奇宏|陳晞
人造光的自然詩歌──貝里‧盎德伍的影像與光裝置|徐柏涵
III. 展覽迴響 Exhibition Insights
洋流的精神地理與當代轉向:《泛.南.島藝術祭》的千層海路|龔卓軍
南島的主權慾望,泛‧南‧島的拆解技術|林浩立
不想跟阿基里斯一樣──關於兒美館《黑嚕嚕‧光焱焱》及其展開之藝術扎根教育計劃|顏絃仰
IV. 南島當代 Whose Memory?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的美學及其展演|明立國
專訪:布農族陶藝家李文廣(海舒兒)|徐柏涵
相關檔案
玩光、浮光、養光到燭光:關渡光藝術節的蛻變|戴嘉明(試閱)
空間與感覺──姚仲涵的聲光世界|鄭友寧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