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2/22(六)14:00《裹山》紀錄片放映及座談

2025/02/22 - 2025/02/22 本館 演講廳


《裹山》紀錄片放映及座談
講者:Labay Eyong 林介文(《裹山》計畫策展人、《潮壤相接》參展藝術家)、
   Tommaso Muzzi 多木子(《裹山》紀錄片導演、《潮壤相接》參展藝術家)、
   潘小雪(藝術家、藝評人)
日期:2025年2月22日(六)
時間:下午2:00-4:00
地點:高美館演講廳
流程:
14:00-15:00 紀錄片放映
15:00-15:30 對談Q&A(林介文、多木子、潘小雪)
15:30-16:00 開放觀眾提問
 
紀錄片簡介
「裹山」的入口在太魯閣族人居住的紅葉部落(Ihunang),以蛇紋石為主開採40餘年的礦區,是早期部落族人維生的產業之一,而其所在的山其實是卓溪鄉布農族的傳統領域,布農族人稱之為「Dungku Asang」。Dungku指的是「隆起的地方」,Asang指的是「故鄉」。 採礦一向是男性從事的工作,從早期的爆破和鑽鑿到現代的鑽石索鋸機切割開採工法,礦區的景象呈現一種暴力後美學,階梯式的壁面不斷往下,與山原本高聳的姿態呈現極度的對比。巨型被切割後的石面與空氣長期接觸後滲出紅色斑駁的痕跡彷彿大山正躺著血。 藝術家的進場,想要做的是包裹、是修復,因此有了「裹山」這個名字。來自太魯閣族、泰雅族、賽德克族、排灣族、阿美族、漢族的十位織者,帶上他們編織的Gabang(被毯)走進山裡,試圖以軟性表現方式介入極度陽剛的場域,大量的編織品在此包紮大自然的傷口,但是,就在我們進到礦區,看見了不同岩層碰撞後的岩石結晶,也看見氧化後斑駁的橘紅色色彩,更看見草長起來了。比起大自然自我修復的能力,人類還是好渺小⋯。

 

座談簡介
本次《潮壤相接》展出的作品延伸自「裹山」計畫,該計畫的實踐過程以及導演多木子如何拍攝取材,希望藉由放映以及座談進行深入分享。本活動也非常榮幸邀請到潘小雪老師擔任與談人,無論是出生、成長於花蓮的生命經驗,以及她長期對東海岸藝術的推動實踐,將在座談時提供更多啟發性的思考。

講者簡介

Labay Eyong 林介文
現居於花蓮縣紅葉部落的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2008年畢業自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建築學院臨時空間設計學位。她的創作多元,近年以編織為主要媒材,重探部落女性集體記憶,並以母職為動能呈現生命經驗,也重視無用/廢棄物的再生產和再對話。2021年,林介文在位於林道19K處的瑞欣礦區策展《裹山》,串連了台灣各地多位使用傳統地機編織的織者,以混色的Gabang(被毯)覆蓋山體的傷痕。這項為山而作的大型共織計畫,讓林介文看見更多環境、部落、人的面向,更加堅定藝術家回部落定居的決心,也是她作品再次演化的契機。

Tommaso Muzzi 多木子
義大利籍影像工作者,自2009年旅居台灣,深受台灣原住民文化、花東人文地景吸引,長年投入太魯閣族部落田野紀錄,也多次參與花東地方文史調查、 藝術跨域等合作案。其執導紀錄片 《Ndaan Mpmaduk 入山》榮獲第二屆臺灣生態環境影展最佳剪輯獎、第58屆金鐘獎節目類導演獎、節目類剪輯獎以及節目類聲音設計獎入圍。

潘小雪
1953年生於花蓮玉里,曾任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師大美術系與研究所畢業後,赴比利時新魯汶大學專研美學與現象學,後獲輔仁大學美學博士。為1979年所成立「五人畫會」成員之一。於花蓮師院任教期間,推動花蓮閒置公共空間再利用與實驗藝術風氣,且長期關懷原民藝術,策辦如台灣前衛文件展、大地藝術節等與土地議題相關之藝術展出;其創作擅結合現代剪接、拼貼、顛倒、漂浮的形式與概念,呈現身分、族群、環境等議題,畫面流露女性特有的抒情情調。可謂東部當代藝術發展的先驅。


活動說明
  1. 由於藝術家多木子以英文為溝通語言,故本場次安排中英逐步口譯,將多木子英文發言翻譯給現場聽眾。
  2. 全程參與講座之公務人員,可核予2小時學習時數
  3. 本活動為免費參加。為事先掌握參與人數,請先線上報名。若未及事先線上報名,活動當天亦歡迎現場加入,一起參與。
  4. 活動中將進行現場攝影記錄,參與本活動即同意授權承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進行活動攝影,且同意高雄市立美術館將相關影像用於本館網站、社群媒體、出版品製作、研究發表等非營利之教育推廣用途,且同意本館擁有公開宣傳、傳輸前述影像等權利。
  5. 活動洽詢:高美館研究發展部 謝小姐07-5550331分機225 (週一至週五9:00-12:00;13:30-17:30)
     

報名資訊

  • 報名日期:2025/01/23(星期四)~2025/02/21(星期五)
  • 提供團體報名: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