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歷史裂縫中的台灣與世界-終戰80紀念

2025/07/06 - 2025/11/12 本館 、兒美館、內惟藝術中心、黃埔新村-夢群島文化書室


歷史裂縫中的台灣與世界-終戰80紀念

 
指導單位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怎樣才能讓人明白太多的人已經死了?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巴布・狄倫Bob Dylan,出自歌曲〈風中飄蕩〉(Blowin’ in the Wind),1962年
 
二次大戰持續了近六年,不論軍隊和平民,所有參戰國都元氣大傷,極其慘痛又血淋淋的教誨,使得人們戰後對於和平、苦難與歷史都深刻反思。但人類又何其愚蠢、容易遺忘。1950年韓戰、1955年越戰……時至今日,衝突與區域戰爭如影隨形,竟一刻不停。

小說家歐威爾在《1984》中這樣說:「戰爭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不斷地打下去。」寓言何其真實。
 
「歷史裂縫中的台灣與世界-終戰80紀念」意在反思戰爭與珍惜和平。終戰80的策劃,不僅僅紀念二次大戰的結束,更意在思考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從說故事、講座、走讀,不同的視角出發,感受戰爭所帶來的衝擊,尤其台灣如履薄冰的地理位置。戰爭的殘酷,必須時刻警醒。

 

 活動系列策劃


見證戰火的城市建築   
● 哈瑪星路線-舊打狗驛故事館、原高雄警察署、代天宮、丸山商號、新濱老街
集合地點:舊打狗驛故事館 (鼓山區鼓山一路32號)
講師:陳坤毅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
日期:8月15日(五) 15:30- 17:30
對象:適合13歲以上愛好歷史與建築的人
報名:20個名額,額滿為止,請按此報名


★愛河中游百年工業遺址巡禮
● 愛河路線-願景橋、中都濕地公園、中都窯廠、中都橋、鼓山車站
集合地點:輕軌C21美術館站 (請自備單車)
講師:沈政璋  醫師、鹽埕真好工作室創辦人
日期:8月23日(六) 15:00-17:00
對象:適合13歲以上愛好歷史與建築的人
報名:20個名額,額滿為止,請按此報名

 

日治末期,日本人的南進政策,將高雄發展為工業基地。此舉使高雄在二次大戰期間,成為美軍的眼中釘,頭號轟炸目標,投彈量全台第一。

到了戰爭末期,美軍更是出動百餘架次B-29轟炸機猛烈炮轟,造成史上有名的「高雄大空襲」。其中,港口軍事重地與後勤樞紐的高雄港、美軍視其為戰略資源供應點的煉油廠、儲油槽、岡山日本海軍航空隊宿舍群、海軍高雄飛行場等設施,都受到嚴重的破壞。而當年的繁華區域哈瑪星、鹽埕埔等地,估計數千棟建築受損或全毀。

物換星移,在時間的修復下,建物、風景改建或消失。以「走讀」認識城市,我們不再只是透過閱讀了解過往,而是用身體感受時代洪流中,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空間中的故事。
 
 
「戰爭的下一站是和平」繪本 • 說故事

● 故事群:愛妮阿姨、大魚、兔子叔叔、Peggy阿姨、蕃薯大叔
日期:7月6日(日)-8月31日(日)  每週日上午10:30-11:00
地點:兒童美術館
-
● 聲音故事體驗劇場-《我吃拉麵的時候》
演出者:故事達人佳伶+聲音藝術家薛詠之
日期:7月18日(五)15:00-16:00
地點:內惟藝術中心
報名:20個名額,額滿為止,請按此報名
-
● 故事人:兔子叔叔 《遷徙者》
日期:8月9日(六)15:00-15:30
地點:內惟藝術中心
以上活動對象:適合5-12歲親子家庭
 


許多兒童教育專家的研究顯示,聽故事好處多,例如,可以擴展孩子的詞彙量和認知力,而且孩子透過角色經歷,間接體驗各種喜樂悲傷的情緒,學會辨識與表達感受,亦能促進親子關係、社交技巧等。
 
因而許多教育與心理學學者,提出用繪本和孩子講嚴肅的議題,例如死亡、戰爭、離婚、難民、貧困與飢餓、環境破壞等。如學者 Maria Nikolajeva、Julia Eccleshare認為,繪本具有象徵性與間接性,能幫助兒童以較安全的方式探索情緒與道德困境;瑞典心理學家 Margareta Öhman 主張,繪本可作為「共感教育」的媒介,促進兒童社會情感發展;台灣已逝兒童文學研究者幸佳慧,亦倡導以繪本作為引導孩子思考公民議題,在其著作《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中,強調透過故事情節引導孩子進行對話,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與同理心。
 
「戰爭的下一站是和平-繪本 • 說故事」試圖以繪本幫助兒童認識戰爭,讓孩子從小明白戰爭的可怖,成為未來良善的和平大使。
 
 
★這隻大象打過戰

● 高美館資源教室
講師:李如青  兒童繪本作家
日期:8月16日(六) 10:30-12:00
對象:適合5-10歲親子家庭,活動後印製屬於自己的林旺爺爺
報名:20組家庭觀眾(1個成人+1個小孩),額滿為止,請按此報名
-
● 黃埔新村 夢群島文化書室(鳳山黃埔新村西二巷11號)
講師:李如青  兒童繪本作家
日期:8月16日(六) 15:30-17:00
對象:適合喜好繪本、探索故事的愛好者,講座結束溫馨簽書會
活動報名:35名,額滿為止,請按此報名
★活動本身免費,惟聽講座需點一杯飲料方能入場。
 


你知道,動物上戰場嗎?牠們有時是坐騎,有時是搬運工,有時是信差,有時擔任看守或救護。依體格、依特點,牠們成為人類戰場上的好幫手。

台灣也有一隻動物上過戰場,牠就是大象林旺。出生於緬甸的牠,是頭在叢林間拖運木頭的「工作象」;二次大戰爆發後不久,牠變成軍夫,負責搬運彈藥和補給品。

幾年後,林旺漂洋過海來台灣,動物園成為牠最後安養的家。牠的一生隱藏著什麼祕密?請聽《最後的戰象:大兵林旺三部曲》作者李如青娓娓道來林旺的生命旅程。
 

★藝與役:藝術作為戰爭離散記憶的載體

日期:9月20日(六)上午場 10:00-12:00 / 下午場14:00-17:00
● 上午場主題座談:吳岱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 下午場工作坊:張書婷(「義家藝館」藝術家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生)
​地點:高美館資源教室
對象:適合18歲以上,想了解歷史、離散與藝術教育如何連結者
 
上午場名額:40名,額滿為止,請按此報名
下午場名額:20名,額滿為止,請按此報名
 


《When You Call My Name》是一項由藝術家金森麻由(Mayu Kanamori)與Nikkei Australia合作的藝術計畫,旨在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澳洲政府以「日籍」身分拘禁,並在運送過程中喪生的194位平民,其中包括來自臺灣,卻因當時臺灣處於日本統治下而被歸類為「日本人」的臺籍人士。
 
該計畫邀請遺族、藝術家與社區成員創作,透過藝術將逝者之名銘刻,這些創作亦將於2025年下半年起,在澳洲和紐西蘭接續展出。而在前日本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文化室主任馬場克樹先生邀請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吳岱融副教授主持的「義家藝館」教育性藝術計畫,也有五位藝術家教師參與其中,透過藝術進行慰靈。
 
眾所周知,1941–1945年太平洋戰爭期間,臺灣人被充當軍夫,提供日本帝國勞力支援,他們被派往東南亞或南洋群島,在資源稀缺的高風險環境中勞動。這群人,他們的處境既是殖民的縮影,也深深反映出戰爭中被壓抑、被遺忘的離散經驗。《When You Call My Name》紀念的194位「日籍」犧牲者中,有26位來自臺灣,他們有可能就是軍夫或軍眷,或落地南洋的移民二代,在戰爭中被視為日本的邊陲勞動力,與後代和家人關係因此斷裂。
 
如何透過藝術為歷史洪流淹沒的人留下隻字片語,建立離散記憶?是吳岱融副教授透過實踐所欲分享的內容,讓更多人認識藝術如何書寫歷史,重新審視戰爭中的現實與殘酷;也將透過工作坊的執行,呼應《When You Call My Name》這個藝術計畫,讓藝術不單單是色彩、造型,個人的心情抒發,也是講述時代強而有力的聲音。

 


【活動注意事項】
本館保留更動活動權利,若有相關訊息將網站公告或依現場說明。


【肖像權聲明】
活動中將進行現場攝影,參與本活動即同意授權承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進行活動攝影,且同意將相關影像用於本館網站、社群媒體、出版品製作、研究發表等非營利之教育推廣用途,且同意本館擁有公開宣傳、傳輸前述影像等權利。


【個資法聲明】
當您以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下稱本館)網站進行本活動報名時,表示您同意以下內容:
  • 本館取得您的個人資料,在「個人資料保護法」與相關法令之規範下,蒐集、處理及利用您的個人資料。
  • 當您在本館網站上進行活動報名時,系統將會請您提供報名所需之必要個人資料,如: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連絡方式(包括但不限於電話號碼、e-mail或居住地址)或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識別您個人之資料;且將用於本館活動線上報名之身份確認、聯繫、訊息通知之用。
  • 若您所提供之個人資料,經檢舉或本館發現不足以確認您的身分真實性或其他個人資料冒用、盜用、資料不實等情形,本館有權暫時停止或終止提供對您的服務或您應享之權利。
  • 您可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就您的個人資料向本館(1)請求查詢或閱覽、(2)製給複製本、(3)請求補充或更正、(4)請求停止蒐集、處理及利用或 (5)請求刪除。但因本館執行職務所必需者,本館得拒絕之。
  • 您瞭解此一同意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法規之要求,具有書面同意本館蒐集、處理及利用您的個人資料之效果。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