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蛻變 ‧ 新生│修館不休館 系列活動

2020/06/01 - 2021/01/22 本館


本館預計自109年6月1日起進行館舍主體修繕、優化展館軟硬體使用機能,一至四樓展覽場域以及雕塑大廳、服務設施等主要公共空間將暫停開放至年末。年度館體空間修整期間,本館將持續為市民朋友帶來無縫接軌的藝文饗宴,結合地下樓演講廳、展覽室、文教大廳等公共空間,以「修館不休館」方式提供優質展覽、藝術講座、生態教育、創意市集以及多元的教育推廣服務。

修館期間,本館一樓北大廳地下樓文教大廳以及藝術研究室維持原開放時間:
‧ 週二至
週五,上午11:30至下午5:30 
‧ 週六至
週日,上午9:30至下午5:30 
(週一、除夕休館) 


高美書屋搬遷公告
高美書屋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30至下午5:30於B2 文教大廳服務(每週一休館)。
工程噪音期結束後將遷回北大廳原址提供服務,詳情請鎖定高美館官網 / 粉絲團公告。




 
 




 
蛻變 ‧ 新生│修館不休館系列活動
 
2020年,高美館邁入第26個年頭,今年下旬,迎接美術館的蛻變與新生,將啟動空間改造計畫,
修館不休館期間,城市美好存在的動能,持續由內向外發散,多元活動不間斷,打造美好藝術生活。
 


 -說吧! Chat Box- 
「說吧! Chat Box」,集結各種妳/你想的到或想不到,想知道又不知道的議題,打破原本參觀美術館時的安靜,透過「說」,建立雙向的溝通平台,說吧!把想法都說出來吧〜!


- 十一月份場次 -
 
時間 主題 講者 地點 報名方式
11/6(五)
下午2:00-4:00
【部落教室之那些你不知道世界】

古人的生活小知識有哪些? 無牆教室的極限到底在哪?
在與老師輕鬆暢談之下一起成為現代文化萬事通!
‧ 主講人:撒古流(Sakuliu Pavavalung)/排灣族藝術家 B1文教大廳 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報名連結:https://bit.ly/362JSpo)
11/18(三)
上午10:00-12:00
【三堂策展公開課-黃海鳴主持-與瑪悧的對話之三】
永續的家園-生態與環境的系統研究


(ECO)源自希臘文「家」的意思。吳瑪悧作品中所觸及的環境或生態議題,都是對於人何以「安居」的提問。在社群與自然的關係間,瑪悧讓藝術轉為一種文化運動,以流域為幅射,土地為母體,連結跨領域的參與,引發對於家(ECO)的有機想像。
‧ 主持人:
黃海鳴 /策展人

‧ 與談人:
吳瑪悧 /藝術家
高俊宏 /藝術家
黃瑞茂 /都市遊俠
高美館藝術研究室 報名人數15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報名連結:https://bit.ly/2JoYw2E)

 
-十月份場次-
 
時間 主題 講者 地點 報名方式
10/23(五)
下午2:00-4:00
【好茶! 隱藏於鏡頭不為人知的生命力】 ‧ 主講人:王有邦/魯凱部落生活的影像與文字紀實工作者
‧ 與談人:奧威尼‧卡露斯/魯凱族詩人
B01文教大廳 報名人數3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報名連結:https://bit.ly/3jxeXr0)
10/29(四) 下午2:00-4:00 【民族音樂的奇聞軼事】

你了解民族音樂嗎? 音樂在生活中的影響有多大?
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南島民族音樂的世界吧!
‧ 明立國 /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副教授 B01文教大廳 報名人數3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報名連結:https://bit.ly/34k9zky)
10/30(六) 下午2:00-4:00 【毗鄰的美學-一個感知地理學的取徑】

感知如何探測歷史異響的輪廓? 保羅·羅達威伊 (Paul Rodaway) 在《感官地理》(Sensuous Geographies)中指出「觸覺」(haptic)不僅指涉身體觸感的動作,也涵蓋了身體在環境中的移動穿越的空間感知與記憶。於是,身體在地理空間接觸、移動、穿越時,身體空間和毗鄰的地理空間便得以變動和交會,使感官的表面都可成為開放、流動的界面,因此,現實的時空界限也得以鬆動。此活動邀請兩位藝術家探究她們所展開的「觸覺文本」之「閾境性」,並藉由探索的個體體與移動經驗,如何串接、嵌鑲、構築又或詮釋離散、記憶中的創傷以及縫合複數歷史時間的間隙,再現生命本身之定義。
 
‧ 主講人:
王虹凱/藝術家
Jane Jin Kaisen/放映藝術家

‧ 主持人:柯念璞/高美館展覽部助理策展人
B01文教大廳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10月8日開放報名:https://bit.ly/2SoaT0l)
10/23(五)
上午10:00-12:00
【三堂策展公開課-黃海鳴主持-與瑪悧的對話】
超級瑪悧-從體制的對立批判到催化互融


在抵抗與衝撞威/父權的年代,吳瑪悧跟隨著台灣婦女運動走過20多個年頭,她將「陰性思維」帶入陽性社會,將其中包容、互為主體、合作、時間性與感受性的覺知,轉變為藝術介入社會的養分,逐漸形構出台灣「與社會交往的藝術」樣貌。
‧ 主持人:
黃海鳴 /策展人

‧ 與談人:
吳瑪悧 /藝術家
呂佩怡 /策展人
王品驊 /策展人
高美館藝術研究室 報名人數25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10月8日開放報名:https://bit.ly/3lddZQX)

 
- 九月份場次 -
時間 主題 講者 地點 報名方式
9/5(六)
下午2:00-4:00
【Halfway to the South-影像中的南方變異】

南方為相對的地理概念,影像如何具體再建與敘述南方特定地景,
不僅在日本帝國擴張時期的國策電影以殖民地景想像,扮演著思想及身份上融合特定南方地域的文化象徵塑造認同。
台灣台語電影史也可看到以南方場景被廣泛使用於各種特定電影地方意象。
本講座邀請馬來西亞藝術家區秀詒及台灣電影研究者蘇致亨分享討論影像語言在亞洲地緣歷史下的南方性的混血與變種。
‧ 區秀詒 / 藝術家
‧ 蘇致亨 /《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資源教室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8月27日起開放報名:https://bit.ly/3jfSP3L)
9/11(五) 下午2:00-4:00 【談香(藥)草的植物療癒力及友善農法】

你買的香草總是種不活嗎? 你認識台灣本土的香草/藥草嗎? 你聽過秀明農法嗎?
本次邀請坔埔自然園地園主邱耀鐘 帶領大家進入具有療癒力的香(藥)草世界,
並了解如何用不灑農藥及使用肥料的方式種植植物 邀請小小生物來協助植物成長茁壯 一起把香草藥草種起來!
‧ 邱耀鐘 / 坔埔自然園地園主 資源教室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9/18(五) 下午2:00-4:00 【南方聲音風景】

「音景」(soundscape)一詞是不僅僅講述著沉浸式的聲音環境,從自然到城市中聲響環境的觀測與塑造,「音景」同時也定義了社區之生活形貌,以及社群環境如何形成一個發聲的動態。
這次Chat Box邀請台南「聽說」創辦人/藝術家Nigel Brown和張惠笙,高雄「耳蝸」創辦人/藝術家劉芳一,以及進行將近十年《台灣聲音環境資料庫計劃》的藝術家吳燦政,他們皆長期耕耘於聲音創作的探索與社群間的串連與對話。
藉由他們的現身演出與講述,介紹近十年間南臺灣地區(無論是高雄、台南)實驗聲音創作的場景,各類型聲音創作多元而豐沛的能量,讓我們聽見南部台灣的環境音、歷史音、文化音、社會音、生態音、地球音。
‧ Nigel Brown / 藝術家、「聽說」創辦人
‧ 劉芳一/ 實驗音樂家、「耳蝸」管理人
B1文教大廳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9/23(五)
下午4:00-5:30
【三堂策展公開課-黃海鳴主持-與瑪悧的對話】
前衛異果-知識體系的解構


從1995參與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展出裝置作品《圖書館》,與在義大利畫廊個展《書寫》(Scriptura)的作品中,知識論的反思與建立,就一直是吳瑪悧的思辨哲學。過去曾為遠流出版社藝術館叢書主編的她,不僅翻譯多本國外重要藝術書籍,並引介歐美前衛文藝思潮,打開許多華人對西方藝術的視野。
‧ 主持人:
黃海鳴 /策展人

‧ 與談人:
吳瑪悧 /藝術家
李玉玲 /高美館館長
羅秀芝 /策展人
高美館藝術研究室 報名人數15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七月份場次-
《多感美術館•感官建構》
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可以記得許多不同的人、事、物,不同的感官經驗也會喚起某一些日常片段裡的回憶,隨著越來越快速流動的生活步調,在強烈但短暫的感官感受後,還能留下哪些記憶?也許,也讓人漸漸失去「去感受」的能力。7月份Chat Box將以各種感官,一起回到最原始的生活感動。

高雄‧我們這麼聊
今年,高雄這個名字100歲了,時值此刻,在歷史漩渦尋覓高雄身影與經歷過的蛛絲馬跡,再次成為許多人心中迫切的想望。
那麼,您想怎麼聊高雄呢?和我們一起聊聊吧!
 
時間 主題 講者 地點 報名方式
7/3(五)
下午2:00-4:00
《多感美術館•感官建構 - 讀:美術館
親子共讀藝術-胖叔叔分享成為說故事達人歷程


親子共讀共享藝術時光。如何「說故事」也是一門大學問,從聲音、故事的選擇、道具使用、肢體動作都是重要的因素,從繪本故事中除了可以拉近親子距離,也讓生活激發更多潛在可能。
胖叔叔
高雄兒童美術館、南區兒童之家、圖書館等擔任說故事志工
B1文教大廳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開放報名:https://bit.ly/311j73W)
7/10(五) 下午2:00-4:00 《多感美術館•感官建構 - 聽:美術館
美術館的可見與不可見-非視覺感官觀賞的經驗談


在以視覺為導向的展場中,雙眼的觀看勢必為認識作品主要工具。
真是如此嗎?如果閉上雙眼就無法感受作品嗎,又或者當我們因各種因素視力漸弱甚至喪失時,真能無法觀賞展覽嗎,那麼美術館還可以透過何種型式觸發觀眾身體的感官知覺,藉由不同型式的協助,傳達共融之精神。
許家峰
中途重度視障者,礙有為廣播主持人,撰寫藝文評論。
B1文教大廳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開放報名:https://bit.ly/313rE6r)
7/17(五) 下午2:00-4:00 《高雄‧我們這麼聊》
那些高雄老味道:從產地到餐桌,拆解《雄好呷》裡的美味密碼


吃,是高雄最美的城市風景 / 大吃小吃裡,
有著高雄人不想說的秘密。
來高雄吃飯、給高雄人款待,從山連到海的38個行政區域,從小吃文化到傳家手藝,從那鍋不滅的滷肉燥到庶民的人際,不管是風土還是人情都是骨董級。高雄人很直率、很熱情,坐在小吃攤前,去體驗草莽式吃喝的浪漫。
郭銘哲
高雄人,作家、自由文字攝影工作者,旅行/飲食/文化等專題演講人
B1文教大廳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開放報名:https://bit.ly/3eihjau)
7/24(五) 下午2:00-4:00 《多感美術館•感官建構 - 肢體•觸覺:美術館
身體裡與外的空間感


生活就如同劇場裡的舞台,身體是最直接的觸覺體驗,肢體語言呈現出最真實的自我,在呼吸吐納之中,行走於空間的空白裡,再回到最初的本心。
賴家萱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助理教授 
B1文教大廳 報名人數3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開放報名:https://bit.ly/3hNZXnX)
7/31(五) 下午2:00-4:00 《多感美術館•感官建構 - 嗅覺:美術館》
聞人的嗅覺意識


當我們走進一個空間裡的時候,是否會像動物一樣,讓鼻子先行探索,有意識的深深吸入空間裡的氣味,並且分析氣味裡所隱藏的訊息?
嗅覺即是直覺,也是人類與大自然連結的通道,了解嗅覺系統的運作方式與體驗嗅聞氣味的過程是開發直覺的好方法之一。
我們將在這場講座中,認識嗅覺感官的構造與本質,並且練習呼吸與實體氣味辨識。
張葳 Taffi/曖曖
內含光實驗室的品牌主理人
B1文教大廳 ‧活動費用:200元/人 (材料費,包含精油/試香紙,每人一份)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
(開放報名:https://reurl.cc/O1WDXR)
 
-六月份場次-
《美術館的前世今生》


轉眼間,美術館已邁入第26個年頭,26年前的此時此地,高雄市立美術館在大家的期盼之下誕生了,為全民敞開了藝術的大門,一座結合自然生態與人文的美術館,陪伴著所有藝術愛好的朋友們。
迎接美術館的蛻變與新生之前夕,六月份Chat Box邀請大家一起搭乘時光機,在館慶月生日快樂歌的旋律中,從美術館的前世到今生的歲月年華,回顧這一座城市裡的美術館。
時間 主題 講者 地點 報名方式
6/17(三) 下午2:00-4:00 《美術館的前世今生》話說老內惟

當我們談到高雄,多數人首要印象中,是個充滿海洋氣息的南部大城,有山有海,有河也有港。不過在海港的另一端、山河的那一頭,有這麼一處鮮為人知的內惟老聚落,周邊鐵道、水路、山林隔而不絕,地方氛圍自成一格。不過大多數人到此卻以路過的成份居多,鮮少深入到老社區之中,究竟山腳下的土地有什麼迷人故事被遺忘了呢?
 
陳坤毅 /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 B1文教大廳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6月開放報名:https://bit.ly/2M5XyGO)
6/19(五) 下午2:00-4:00 《美術館的前世今生》打造城市裡的美術館

美術館的今生:講述當年美術館的建造過程,歷時十幾年的建造工程,一座城市裡的美術館誕生,同時也是一座屬於公眾的城市公園。
盧友義 / 建築師
1986-2000年與陳柏森建築師一同參與高美館規劃與設計,2008年高雄文藝獎得主
B1文教大廳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6月開放報名:https://bit.ly/2AlDltI)
6/24(三) 下午2:00-4:00 《美術館的前世今生》美術館的蛻變

美術館的蛻變:延續美術館初始的建造的理念,規劃與設計美術館改造,讓建築可以更貼近生活,使在城市裡的美術館,也能保有人、友善自然、城市美學的概念。
王煦中 / 設計師;
德司丹聖國際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參與2019年高雄市立美術館藝術生態園區地景改造工程-內惟埤自然生態園區水環境營造工程
B1文教大廳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6月開放報名:https://bit.ly/2Be2ZkN)
 

 
 -園區生態系列- 
探索內惟埤生態,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力。
時間 主題 講者 地點 報名方式
10/25(日) 上午10:00-12:00 南島植物文化區;文化'orip、教育sakalatamdaw與知能fana'

藉著南島植物文化區的小樹林構成的樣貌,從文化中學習植物生態系的原住民特有的知識、生產和維護技術。
講者:盧建銘
/撒烏瓦知部落顧問、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住民學士專班講師
內惟埤生態園區 報名人數20名,採線上報名
(10月12日開放報名:https://bit.ly/30x9d9b)
10/31(六) 上午10:00-12:00 都市人在森林經營運動的理論與實務

隨著資訊發達和交通便捷的影響,城鎮鄉野之間的融合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森林未必較要遠離都市,鄉野也未必十分遙遠。都會休憩景觀公園透過經營管理策略轉變成森林生態公園,成為當代城市經營的目標。
講者:盧建銘
/撒烏瓦知部落顧問、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住民學士專班講師
內惟埤生態園區 報名人數20名,採線上報名
(10月19日開放報名:https://bit.ly/3lbcX8c)
9/12(六) 下午2:00-:400 鏡頭獵者-萬俊明的西拉雅生態紀實

美術館園區鄰近柴山、愛河、中都濕地,作為都市中生態廊道的一環,有各種生物在此停留或棲息,白天在園區可聽到不同生物交織成的聲景,增加了許多在園區漫步的遊興,也吸引了許多自然攝影及自然觀察的愛好者時常造訪。
不過都會公園的生物多樣性終究難以與淺山部落比擬,本次邀請長期居住在西拉雅大目降(Tavocan,是西拉雅語新化鎮的舊稱,意思是「山林之地」)的生態攝影師、生態紀錄片導演萬俊明先生,為我們介紹淺山及原生本土的野鳥及鳥鳴。萬俊明導演長期與自然萬物居住生活在一起,熱愛生態的他能模仿達40幾種鳥鳴,也記錄了許多不為人熟知的猛禽及生物,例如大冠鷲及台灣草鴞。
2020年,國家地理頻道播出了由活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所製作的「夜行獵手:台灣草鴞」,這是台灣最神秘也是唯一草生性的貓頭鷹,目前正因棲地破碎正面臨滅絕的危機,而這部紀錄片的促成正是由萬俊明導演及楊守義導演,團隊歷經了各種困境及徹夜不眠的夜晚,讓世人得以一窺頻危的台灣東方草鴞現況。
這次活動萬俊明導演也會播放自己紀錄的草鴞以及大冠鷲等珍貴的影片,熱愛生態與自然觀察的你千萬不能錯過!
萬俊明
《西拉雅追鷹人》《夜行獵手:臺灣草鴞》共同導演
地下樓演講廳 免費參加 敬請準時入場!
8/22(六) 下午4:00-7:00 蝙蝠生態推廣活動

內惟埤文化園區的夜,鳥類、蛙類及蝙蝠悄然現身,水岸邊蝙蝠們正奮力在空中穿梭進食,同時也協助我們消滅蚊蟲。
蝙蝠今年因新冠病毒疫情再度成為大眾注目的對象,本次活動邀請黃金蝙蝠生態館科學顧問黃俊嘉博士為大家淺談蝙蝠多樣性與保育,會後俊嘉博士也將帶領大家觀察園區的蝙蝠,如果你也想更理解這種哺乳類動物唯一會飛行的神奇小生物,千萬不要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

*生態講座:16:00-18:00
*內惟埤文化園區蝙蝠夜間觀察:18:00-19:00
生態導遊:黃俊嘉
黃金蝙蝠生態館科學顧問、台灣蝙蝠學會前秘書長、前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高美館美術資源教室 報名人數50名,採線上報名
(8月8日開放報名)
https://reurl.cc/E7xlEn
6/7(日) 上午8:00-10:00 探訪內惟埤-野鳥生態觀察

由生態導遊 高雄野鳥學會總幹事 林昆海先生帶領介紹園區鳥類,並請參加者協助調查紀錄生態園區內不同區域分布的鳥種。
生態導遊:林昆海
高雄野鳥學會總幹事
兒童美術館大門口(7:40開始報到) 報名人數20名,採線上報名
(6月3日開放報名:https://reurl.cc/R48A5D)
 
 

 
 -高美講堂- 
《細說臺灣美術史》系列講座

「美術史研究係在挖掘、甚至賦予美術創作更深刻的意義,藉以形成一個族群生命的史詩。」-蕭瓊瑞

原來,要談臺灣美術史,需走踏時空,從舊石器時代、史前時代開始說起。
原來,在大航海時代,歐洲人曾留下海圖、地圖、書本插圖,為臺灣留下細緻的彩頁。
原來,明清到日治,戰後光復到國民政府遷臺,戒嚴到解嚴,臺灣歷史的諸多轉折,也造就了臺灣美術多元的性格展現。
《細說臺灣美術史》三部曲,讓我們跟著臺灣美術史學者蕭瓊瑞,回訪不同時代,叩門臺灣不同族群、文化、階層的美感活動,聆賞臺灣美術的動人成果!



講者:臺灣美術史研究者、藝壇名講蕭瓊瑞
時間:周日下午2:00-4:00
地點:高美館地下樓演講廳
全票:150元/場,優惠票:100元/場
時間 講題 講座內容簡介
9/20(日) 
山海傳奇:從原住民到荷西
台灣美術的起源,不是300年,也不是400年,而是3-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本講次將從長濱文化的礫石砍器,講到作為「南島語系」源起地與回流地的台灣原住民藝術,
以全新的視野,重看台灣美術史的起源與發展。
10/18(日) 
渡台讚歌:明清與日治美術
繼前一場講座談到17世紀初葉,台灣以「福爾摩沙」的名稱,進人大航海時代的世界歷史舞台;
來自歐洲的荷蘭、西班牙,分別帶來大量的西洋建築與描繪本地人、事、物的版畫圖像。
本場次講述時代將從明清開始:明鄭、滿清引進豐美的漢人文化,從文人書畫到民間工藝,台灣美術之多元就此展開。
11/1(日) 
深耕戀曲:戰後以迄當代
上一場聚焦的時代已到日治時期,1895年,台灣因中國北方的一場戰爭,被迫割讓給了日本,
自此進入異族統治的時代,也進入所謂的「新美術」的時代。接下來時空要移轉到戰後至當代:
從寫生、寫實,到戰後的抽象狂潮,乃至解嚴後的當代前衛,曲折的歷史,
造就了多元樣貌的美術思潮與表現,也成就了台灣值得驕傲的文明發展與成果。

【參加講座辦法】:
1. 參加講座前,請先至演講廳門口售票處(開放時間13:00-14:00)付費,憑發票驗票入場。(符合優惠資格者,須出示證明文件)。
2. 身心障礙者及陪同者乙名、12歲以下孩童,出示有效證件可免費入場。【本系列講座適合12歲以上學生及成人聽講,12歲以下孩童需成人付費參加講座陪同入場。】
3. 辦理退費,請於當次講座13:00-14:30時段,持發票(刷卡付款者需持原刷卡卡片及存根)辦理退費。退費需酌收10%手續費,超過期限恕無法辦理退費。
4. 講座若遇高雄市政府或講師所在地政府發布全市/縣停班停課(如逢颱風、豪雨等大型災害)而取消,依本館臨時公告處理。並保留活動現場安排的一切權利。
5. 公務人員參加可核予2小時學習時數,請於公務人員終身學習網站報名,並在聽講結束後於報名表簽到。
6. 活動當日若有異動,以當天公告為準。


【開放入場時間】:
下午1:30開放入場。為尊重講者與維護演講品質,開講30分鐘後禁止入場。

 



 
-時代說書人【城市傳奇:那些你聽過跟沒聽過的故事】- 

關於高雄,有哪些你聽過或沒聽過的故事呢?
關於高雄,有哪些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歷史場景呢?
讓我們跟著時代說書人們,探索高雄的城市傳奇,

沒有超能力也行,來幾趟時空穿梭吧!

時間:周三下午2:00-4:00
地點:高美館美術資源教室或文教大廳
時間 主題 講者 地點 報名方式
9/23(三) 下午2:00-4:00 公民運動下蛻變的愛河

愛河是高雄市的文明母河,中下游為高雄港感潮海水的愛河,
早年孕育了曬鹽維生的老聚落鹽埕,而水路運輸與鳳山縣城往來之便造就了老三塊厝的繁榮;
1908年打狗港的現代化築港工程,翻轉了打狗小漁村為現代都會,河港連接的愛河承載了城市的發展重任,
但愛河兩岸急速成長的城市人口,也幾乎毀滅了這條有著浪漫名字的河流……
許玲齡/高雄市文化愛河協會理事 美術資源教室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https://bit.ly/33OGMEB)
10/21(三) 下午2:00-4:00
 因故延期 
老照片說高雄故事:一港二河三山

董青藍從事新聞攝影四十年,在近半世紀的攝影經歷中,
他詳實地用鏡頭捕捉了高雄城市的變遷、風景地貌的改變、人們活動的一瞬,記錄下許多屬於高雄的珍貴歷史場景。
在本場講座中,董青藍將用攝影作品與我們娓娓道來高雄的一港、二河、三山,
講述影像所記憶的那些與高雄港、前鎮河、愛河、壽山、半屏山、龜山有關的迷人故事!
董青藍/資深媒體人 B1文教大廳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9/24開放報名:https://bit.ly/3hUiRsl)
11/18(三) 下午2:00-4:00 破銅爛鐵當藝術—工業高雄的黑手印記

1990年間因緣際會,洪龍木結識了陳庭詩,並帶領他到紅毛港拆船廢鐵場,
當時,陳庭詩正大量地利用廢鐵從事鐵雕創作,也是國內首先使用拆船廢鐵做藝術的藝術家。
受陳庭詩的啟發,洪龍木開始了鐵雕藝術的創作,藉著與鋼鐵零距離的接觸,每天不斷地去感受鋼鐵的脈動與溫度。
動手收集、重新拼貼,那種對完成品輪廓概貌一直處於「未知」的刺激,就是他創作的思考邏輯。
洪龍木/藝術家 美術資源教室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10/22開放報名:https://bit.ly/34hYhOU)
12/2(三) 下午2:00-4:00 由高雄五層樓仔滄桑史開啟的高雄百貨風華

近年台南的林百貨經過整修後再次以文創風格百貨的形式揭幕,掀起一股懷舊百貨風潮,五層樓仔這個林百貨舊時暱稱,儼然成為其專屬代名詞,
然而,五層樓仔並不是只有台南才有,鹽埕其實也存在著一棟消失的五層樓仔。
它在日治時期稱吉井百貨,戰後改名為高雄百貨,其不僅代表日治時期高雄百貨業的發展,戰後依然在高雄百貨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本場講座期望由這棟建物為引,帶大家回顧一下高雄昔日的百貨風華史。
楊晴惠/文史工作者 美術資源教室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11/13開放報名:https://reurl.cc/Ldqze9)
12/16(三) 下午2:00-4:00 壽山公園的百年變遷

演講從百多年前的打狗山地貌談起。不過,全場主要聚焦敘述日治時期公園的引進,以及高雄市第一座公園—打狗公園的景觀和文化塑造。
當山成為都市公園,也就與城市連結一起。於是,打狗山更名為高雄山,後來再度更名為壽山,最終以「紀念」為由擴大公園的規模。
隨著戰爭來臨,山開始管制;戰後因實施戒嚴,山的管制更為嚴厲。這一切固然限制人與山的互動,卻意外為壽山開啟新的春天。
李文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教授 美術資源教室 報名人數50人,採線上報名,免費參加
(尚未開放報名)
 

 
-典藏導賞系列活動-
你不可不知的高美經典

coming soon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coming soon


 
加入會員